云南省丽江市古城中学2017-2018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38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5/8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熙宁五年三月丙午)宋神宗诏曰:“天下商膺旅物货至京,多为兼并之家所困,往往折阅(即减价出售)失业。至于行辅稗贩,亦为取利,致多穷窘。宜出内藏库钱帛,选官于京师置市易务。”
材料二中书奏“……遇有客人物货出卖不行,愿买入者,许至务中投卖,勾行人牙人与客人平其价。据行人所要物数,先支官钱买之……以抵当物力多少,许令均分赊清,相度立一限或两限,逆纳价钱,若半年纳,即出息一分,一年纳,即出息二分。”
材料三熙宁五年初,魏继忠上言:“宜假钱别置……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害民,出入不失其平,因得余息以给公上,则市场不至于腾踊,而开阖敛散之权不移于富民,商旅以通,移民以遂,国用以足矣。”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宋的什么社会现象?
(2)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北宋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措施有什么结果?
2.
阅读下列材料:
孝文引见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
——《北史》
请完成:
(1)材料中的“正音”指的是什么?
(2)简要指出材料所述的内容。(不得照抄原文)
(3)孝文帝颁布上述诏令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在战后提出要建立一支最终能“与世界上任何国家所维持的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海军。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则表示:“英国宁愿耗尽它最后一个金币,也要保持对美国或其他任何国家的海军优势。”1920年,日本不顾经费缺乏的巨大压力,将海军预算提高到国家支出的1/3,开始实施建立“八八舰队”的计划。
材料二《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的主力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限额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现象?这一现象的后果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五国海军条约》的主要内容。
(3)综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五国海军条约》。

2.单选题(共28题)

4.
(题文)下图反映的历史事实与日本发动的哪一次侵略战争有关
A.日本侵略琉球
B.日本侵略朝鲜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5.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6.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7.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
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
8.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文艺复兴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世俗封建主要剥夺天主教的经济特权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9.
1864年,沙皇签署法令,正式开始实施司法改革。之后,俄国一公民有一诉讼案件,将可以实现
①实行公开审判
②可以请律师
③按等级进行审理
④可由陪审团陪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
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中,加强了对人民群众控制的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11.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冗官,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12.
梭伦改革虽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他不得不出走他乡,主要是因为哪些阶级或阶层的反对
①贵族
②工商业奴隶主
③下层平民
④奴隶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3.
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但不包括
A.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
B.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
D.农民对穆罕默德·阿里政权极度不满
14.
1841年,奥斯曼素丹颁布敕令,内容包括
①穆罕默德·阿里家族享有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力
②准许穆罕默德·阿里管辖苏丹
③对军队人数、军舰建造等有限制
④所有军官的任命必须得到素丹的批准
⑤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
⑥废除奥斯曼帝国境内所有的专卖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
D.①②③⑤⑥
15.
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
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
16.
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的增强
17.
埃及地处尼罗河平原,具有发展农业经济的良好条件。为此,穆罕默德·阿里在农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
①推广改良农具
②大力兴修水利
③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
④实行按劳分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8.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应用和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仁政
19.
对下列柱状图反映出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B.俄国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C.俄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
D.俄国的落后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20.
在日本的武装倒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
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
C.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D.伏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武装力量
21.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强军队势力
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
22.
1921~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召开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
A.日本获得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
B.日本将山东主权归还给了中国
C.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D.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23.
俾斯麦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这里的“两个大国”在一战前最有可能是指()
A.俄国和奥匈帝国B.英国和法国C.法国和俄国D.英国和德国
24.
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一结局
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
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
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
(加试题)1919年3月25日,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被称为《枫丹白露文件》的文件中强调:“我强烈反对把更多的德国人从德国统治下交由某个其他国家统治。”它反映了英国
A.维护欧洲大陆均势以便控制欧洲
B.对德国政策发生变化及其保守性
C.防止德国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维护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性
26.
二战之前,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都发生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局部战争,但未能遏制二战的爆发。下列对这一结局出现原因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力量弱,且各自为战
B.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C.德、意、日法西斯结成了同盟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27.
1916年2月《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击死奥大利(奥匈帝国)之男女两青年耳,竟演成一折天柱绝地维空前之大决斗。始则奥塞二国之眦睚,于是俄人与焉,德人与焉,法人、英人与焉……如土耳其之弱、如意大利之中立,皆袂投入战争,惟恐或后。”这说明
①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爆发的导火线
②意大利在战争前保持中立
③土耳其追随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④一战参战国之多、范围之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8.
美国和越南签署《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国表示尊重越南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双方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是在
A.1969年6月
B.1973年1月
C.1975年春
D.1964年8月
29.
***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这主要基于
A.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
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C.中途岛海战打败了日军
D.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30.
与“尼克松主义”相比,里根对苏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是(  )
A.放弃争夺世界霸权B.主张实行缓和政策
C.多种手段遏制苏联D.力求维持既得成果
31.
俾斯麦曾经说过:“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两个大国都希望把世界变成自己的属地,并从属地上获取商业收入”。两个大国是指
A. 俄、奥 B. 英、法 C. 法、俄 D. 英、德

3.选择题(共6题)

32.

读“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33.

读“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34.

读“沪昆高铁客运专线图”,完成以下问题。

35.

在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中,大家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络问政、网络反腐”进行了探讨,请你参与其中。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重大部署、重要通报及查办的重大案件等。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设置12388网络举报版块。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回看过往,从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到 系列不良社会现象被曝光,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正能量。
材料二:网络监督和反腐具有大众化和匿名性特点。人们在揭露腐败现象的同时,有时带 有情绪化倾向和从众心理,可能诱发发泄私愤、侮辱诽谤、报复陷害、侵害隐私、泄露国家秘密等违德、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发生。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 克风”,但这绝不等于“人人都可以乱放风”,规范网络反腐需要坚守法律底线。
请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6.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  )

37.根据下图,下列关于神经细胞叙述错误的是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