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6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材料一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材料三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2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4分)概括并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任选一组作答,6分)
材料一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 课程内容 | 备注 |
首年 |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
二年 |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 |
三年 |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 |
四年 |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 |
五年 |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 |
六年 |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 |
七年 | …… | |
八年 | ……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6分)
材料二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 英 | 美 | 日 | 其他 | 总计 | 百分比 |
哲学宗教 | 10 | 2 | 23 | 2 | 37 | 7.0 |
文学艺术 | 8 | 3 | 4 | 11 | 26 | 4.9 |
史地 | 8 | 10 | 90 | 20 | 128 | 24.0 |
社会科学 | 13 | 3 | 83 | 37 | 136 | 25.5 |
自然科学 | 10 | 9 | 73 | 20 | 112 | 21.0 |
应用科学 | 3 | 3 | 24 | 26 | 56 | 10.5 |
杂录 | 5 | 2 | 24 | 7 | 38 | 7.1 |
总计 | 57 | 32 | 321 | 123 | 533 | — |
百分比 | 10.7 | 6.0 | 60.2 | 23.1 | — | 100.0 |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材料三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代表人物 | 主张 |
李鸿章 |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郑观应 |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
康有为 |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
陈独秀 |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2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4分)概括并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任选一组作答,6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阅读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朱子语类》
材料三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为世界应乎天而顺乎人之革命,去腐败而存良善之革命,由野蛮而进文明之革命,除奴隶而为主人之革命。……今试问吾侪何为而革命?必有障碍吾国民天赋权利之恶魔焉,吾侪得而扫除之,以复我天赋之权利。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指出荀子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3)阅读材料三,列举邹容倡导革命的目的。联系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出现的背景。
2.单选题- (共7题)
3.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4.
宋朝宫廷画院曾出过一道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试的画作多为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画卷上画的却是一个船夫悠闲地躺在船尾,独自吹笛。这反映了宋代绘画注重
A.山水景物 |
B.真实情景 |
C.情趣意境 |
D.人物形象 |
5.
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造纸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促成了秦朝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①造纸术的出现和应用是变化的前提
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③促成了秦朝文学和思想的繁荣
④促进了秦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A.② | B.③ | C.②④ | D.①④ |
6.
某杂志登载的文章,其中有“中国固有的伦理、法律、学术皆封建制度之遗,与西人相较,相去极远,如不改进,必不能存于今日世界。”又有“西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中国以闲适恬淡为美风,实为中西民族强弱的大原因。”再有“若笃旧不变,而无世界知识,不知顺应世界潮流,绝难立足。”此文最有可能出现于
A.林则徐为代表的鸦片战争时期 |
B.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时期 |
C.康有为为代表的戊戌变法时期 |
D.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
7.
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该书传人日本后,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该现象说明
A.日本的民族危机比中国更加严重 |
B.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整体上比日本守旧 |
C.《海国图志》只关注了西方的新技术,中国人对此不感兴趣 |
D.《海国图志》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在日本国内更有市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