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2第5单元第18课 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练习)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36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些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就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三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然中国人受集会之厉禁……合群之天性殆失,是以集会之原则、集会之条理、集会之习惯、集会之经验,皆阙然无有。以一盘散沙之民众,忽而登彼于民国主人之位,宜乎其手足无措,不知所从,所谓集会则乌合而已。
——孙中山《民权初步》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
(2)据材料三,理解孙中山为何认为集会是实施民权的第一步。
(3)根据以上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人们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单选题(共5题)

2.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思想特点符合上述材料的描述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
3.
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4.
(题文)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
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
5.
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 “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①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提倡学习西方人文职业教育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②③D.①④
6.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科学理性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D.强国御辱

3.选择题(共1题)

7.如图所示,天平的读数是{#blank#}1{#/blank#}g,被测物体的体积为{#blank#}2{#/blank#}cm3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