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材料二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信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2011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在昆明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所,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在世界文化交流及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不错效果。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讨粤匪檄》发表的背景与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并分析这一态度对当时的影响。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材料一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材料二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
——袁伟时《慈禧、康有为的两面性及其启示》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信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注: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材料四2011年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在昆明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目前全球有10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孔子学院349所,孔子学堂400余个,注册学员约50万人。在世界文化交流及教育合作方面取得不错效果。
请回答:
(1)简述材料一《讨粤匪檄》发表的背景与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康有为“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并分析这一态度对当时的影响。
(4)材料四中孔子学院风靡全球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对待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5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4分)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3分)
材料一马克思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在历史运动中,事物的本质,照我的理解,一是时势发展的大趋势,一是大众心理。把握到这两条,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思想如何变成物质的力量?》
材料二民族主义是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清贵族为首的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是经由平民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民生主义是解决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民生的办法是核定地价。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历史材料与解析》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阶段)。第一步(阶段),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阶段),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四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二,分析三民主义是如何体现材料一中的“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5分)
(2)依据材料三,指出***根据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趋势,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的依据。并说明第一阶段的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4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如何把握我国新时期的“时势发展的大趋势”的。(4分)
(4)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上述理论所产生的“物质力量”。(3分)
2.简答题- (共1题)
3.
(13分)“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4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4分)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4分)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3分)
3.单选题- (共18题)
4.
“***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此,他做出的选择是
A.只依靠农民阶级进行革命 |
B.发动国民大革命 |
C.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D.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
5.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它们所对应的关键事件是。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中共“十三大”
③中共“十四大”
④中共“十五大”
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中共“十三大”
③中共“十四大”
④中共“十五大”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6.
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
B.南方谈话 |
C.“文革”时期面整顿 |
D.中共十五大 |
7.
甲午战争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这反映了维新派的教育理念是
A.培养人才 |
B.开启民智 |
C.普及科学 |
D.废除八股 |
8.
“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 |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
C.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
9.
(题文)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A.强国御辱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科学理性 |
10.
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 |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
C.启迪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
11.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社会的“外国作品”其本质意义在于()
A.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B.把人性从礼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
C.推动民主法制社会制度的建立 |
D.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
13.
谭嗣同在其代表作《仁学》中说,幸亏清朝的兵不够强,假如其海军如英法,陆军如俄德,那么君主专制的祸害会更大。此话主要( )
A.体现谭嗣同的汉奸卖国思想 |
B.强调君主专制的祸害 |
C.提出学习英法德俄民主政体 |
D.指出清朝军事的落后 |
15.
如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和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和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③④ |
16.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下列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
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
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
17.
某班同学在学校网站上做了一个有关***的网页,如果在“***思想研究”栏目下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则链接项”错误”里应该是
A.新三民主义 |
B.新民主主义理论 |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18.
20世纪20年代中期,有这样一种进步思想,它倾注了创立者毕生心血,融铸了中西思想文化精粹,团结了各个革命阶级和阶层的人民群众,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指
A.陈独秀的激进民主思想 |
B.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 |
C.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
D.***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19.
***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是。
A.一脉相承 |
B.互不相关 |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与***思想没有关系 |
D.***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
21.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科学理性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强国御辱 |
4.选择题- (共3题)
22.
选择合适的句子补全对话。
Amy: Where is my ruler, John?
John:{#blank#}1{#/blank#}
Amy: No, it's not in my pencil box.
John:{#blank#}2{#/blank#}
Amy: Yes, thanks.
A. Look, it's on your desk. B. Is it in your pencil box?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