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金史》(金,1115—1234年)
材料二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1127—1279)《梦粱录》
材料三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四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时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科技成就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三揭露了当时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4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2分)
材料一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围半亩以上,火点著铁甲皆透。
——《金史》(金,1115—1234年)
材料二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余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暝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1127—1279)《梦粱录》
材料三外国用火药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鲁迅《电的利弊》
材料四欲致吾之知,在极物而穷理也。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时何学问?
——(宋)朱熹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史实?(2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科技成就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3)材料三揭露了当时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4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造成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迟缓的原因?(2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材料一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学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而不是批发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严复曾多次将中学与西学作比较:“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止”。
——《侯官严氏丛刊》
材料三 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为青年开出“必读书目”,“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鲁迅的《拿来主义》喊出了对待外来文化最响亮的口号:“拿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1)据材料一,说明洋务派对待传统文化与西学关系的认识,并说明其局限性。(4分)
(2)材料二中严复认为中学和西学有何差异? (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判断中国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2分)
2.单选题- (共16题)
3.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
4.
下图为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实现了当时那个时代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
B.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范围广阔而又登峰造极的成就 |
C.把高度的科学观察、分析和巧妙的艺术构思结合在一起 |
D.在艺术与科学领域都是新时代的巨人 |
5.
恩格斯认为某一运动使“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以下关于该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
B.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特征 |
C.动摇了对罗马教廷的迷信 |
D.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
6.
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
7.
在政治主张方面,智者学派提倡过激的民主政治,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公民的政治权利;而苏格拉底则主张有德行的少数人治国,并不反对有条件的寡头政治。这说明苏格拉底
A.反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希望建立专制独裁统治 |
B.反对过激的民主,认为权力应该掌握在哲学家手中 |
C.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民主制度,注重道德建设 |
D.希望建立一种理性的专制制度,实施仁政 |
8.
随着佛教在我国的盛行,魏晋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抄写经籍为生的“经生”,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体——“写经体”。这说明
A.魏晋时期我国文学艺术达到最高峰 |
B.魏晋时期的书法最高成就是“写经体” |
C.书法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生活需要 |
D.书法艺术的产生源于宗教艺术的发展 |
9.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
10.
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C.普朗克的量子论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11.
中秋时节是钱塘潮的最佳观赏期,潮起潮落,美丽壮观。苏东坡有千古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下列哪位科学家的理论可用来解释钱塘潮的壮观景象
A.伽利略 | B.牛顿 | C.普朗克 | D.爱因斯坦 |
12.
"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这表明陈独秀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
C.主张"中学""西学"相结合 |
D.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
13.
李鸿章旅游到英国,不惜重金,给西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在英国议院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说“无甚可观”。由此细节我们推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A.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政体 |
B.内部贪污腐化,经营管理不善 |
C.海军操练不力,中日战争失败 |
D.朝廷专制至上,牺牲民族利益 |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的“格义”(比较)方式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去分析、吸收西方文化,二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下列选项属于后者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新文化运动 |
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本质 | D.中体西用 |
15.
夫“蛮夷羌狄”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通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上述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 )
A.贵中华贱夷狄观念彻底改变 | B.天朝上国盲目自大 |
C.清醒认识西方科技先进之处 |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17.
某部历史著作写到:“***是一个杰出的共产党领袖,国共合作关系破裂后,他无视莫斯科第三国际,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个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上述思想突出体现在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C.《论十大关系》 |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18.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科学理性 | B.实业救国 | C.民主共和 | D.强国御辱 |
3.选择题- (共10题)
21.数码录音笔是数字录音器的一种,造型如笔型,携带方便.在录音时,声音使话筒中产生随声音而变化的音频电流,音频电流经放大电路放大后,转变为模拟信号,再通过对模拟信号的采样、编码将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进行一定的压缩后进行存储,如选项图中能反映声音录入原理的是( )
24.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小华同学将装有100g碎冰的试管放在装有适量热水的烧杯中加热,每相隔相同的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blank#}1{#/blank#}(选“a”或“b”)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图乙是他根据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象,由此可知,冰属于{#blank#}2{#/blank#}(选“晶体”或“非晶体”).设相同时间内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则AB阶段物质共吸收了{#blank#}3{#/blank#}J的热量(已知c水=4.2×103J/kg•℃).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