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元老院的演变
罗马元老院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王政时代。在古代罗马历史上,这个由资深贵族和退任执政官组成的政治群体,曾经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被弱化和虚化过程中,它失去了原有的中心地位。而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
(1)举例说明罗马元老院在历史上发挥的“特殊”作用。
(2)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元老院的中心地位“不断被弱化和虚化”?
(3)如何理解“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罗马元老院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王政时代。在古代罗马历史上,这个由资深贵族和退任执政官组成的政治群体,曾经作为国家最高决策机构,发挥着它的特殊作用。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变化,在不断被弱化和虚化过程中,它失去了原有的中心地位。而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问题
(1)举例说明罗马元老院在历史上发挥的“特殊”作用。
(2)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元老院的中心地位“不断被弱化和虚化”?
(3)如何理解“元老院地位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罗马政治制度的演变”。
2.
宪法的制定
1787年《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美国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政府与国民的关系;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国家最高权力的配置与运作。试析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在美国《合众国宪法》中是如何解决的?
1787年《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美国在宪法制定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政府与国民的关系;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三、国家最高权力的配置与运作。试析上述三方面的问题在美国《合众国宪法》中是如何解决的?
3.
山东问题之大警报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报道中“山东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述报道中“山东问题”变化的缘由。
(3)你如何看待《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
关于五国暂管青岛之议,以外交上急遽之变化,未必能见实行,本社昨已报告。兹确闻某方面接到巴黎紧要可靠消息,言意大利之出和会,我国外交大受其恶影响。因意国如不出会,则日本之态度尚不敢过于强硬,亦不敢轻言脱离和会以要挟也。自意大利有此一举,日本乃声言如不彻底其所主张,即将仿照意大利之办法。美总统与英法等对于意国之出会已极感其困难,今见日本态度如此,则和会殆有动摇之虞,山东问题或将因此而生极大之变化。明知日本利用机会,而三国不能不有所踌躇。至日本最近所藉口者,为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中日间二十一款及去年九月之中日协定,此种条约如不废除,日本即永远据为外交口实。一方又有可惊之消息,英法因山东问题其先亦与日本订有密约,故英法虽明知日本之野心欲对我国有所尽力,然为条约所束缚,亦甚难于为力。我国代表奔走呼号,请求各国支持正道,亦已力竭声嘶。国内若再无一致之精神以对外,则此次外交之失败殆足以亡国云
——1919年5月1日天津《大公报》
问题(1)报道中“山东问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概述报道中“山东问题”变化的缘由。
(3)你如何看待《大公报》对“山东问题”的报道?
4.
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一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
问题
(1)结合所学,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
材料二
问题
(2)观察中国与英国在1500—17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状况,试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问题
(3)观察材料三,阐述1820至1913年间数据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材料一
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
时间 | 区域/国家 | GDP总量百万美元 | GDP 比例世界百分之 (%) |
1年 | 汉平帝元始元年 | 26820 | 26.2 |
罗马帝国 | 22000 | 21.5 | |
西欧 | 11115 | 10.8 | |
1000年 | 宋真宗咸平三年 辽圣宗统和十八年 | 26550 | 22.7 |
西欧(中世纪) | 10165 | 8.7 |
(注:数据来自于相关参考文献。和其他一切对历史上的经济数值之评估一样,相关的计算可能有些或者不全然准确,仅供参考。)
问题
(1)结合所学,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
材料二
时间 | 区域/国家 | GDP总量百万美元 | 人均GDP | GDP 比例世界百分之 (%) |
1500年 |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 61800 | 600 | 25 |
英国 | 2815 | 714 | 1.1 | |
1600年 |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 | 96000 | 600 | 29.2 |
英国 | 6007 | 974 | 1.8 | |
1700年 |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 82800 | 600 | 22.3 |
英国 | 10709 | 1250 | 2.9 |
问题
(2)观察中国与英国在1500—170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的状况,试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时间 | 区域/国家 | GDP总量百万美元 | 人均GDP | GDP 比例世界百分之 (%) |
1820年 | 清仁宗嘉庆二十五年 | 228600 | 600 | 32.9 |
法国 | 38434 | 1135 | 5.5 | |
英国 | 36232 | 1706 | 5.2 | |
日本 | 20739 | 669 | 3 | |
德国 | 26349 | 1077 | 3.8 | |
美国 | 12548 | 1257 | 1.8 | |
1870年 | 大英帝国 | 265000 | | 24.1 |
清穆宗同治九年 | 189740 | 530 | 17.2 | |
英国 | 100179 | 3190 | 9.1 | |
美国 | 98374 | 2445 | 8.9 | |
俄罗斯帝国 | 83646 | 943 | 7.6 | |
法国 | 72100 | 1876 | 6.5 | |
德意志帝国 | 71429 | 1839 | 6.5 | |
日本帝国(明治时代) | 25393 | 737 | 2.3 | |
1913年 | 大英帝国 | 570406 | | 21.1 |
美国 | 517383 | 5301 | 19.1 | |
中华民国 | 241344 | 552 | 8.9 | |
德意志帝国 | 237332 | 3648 | 8.8 | |
俄罗斯帝国 | 232351 | 1488 | 8.6 | |
英国 | 224618 | 4921 | 8.3 | |
英属印度 | 204241 | 673 | 7.6 | |
法国 | 144489 | 3485 | 5.3 | |
日本帝国(大正时代) | 71653 | 1387 | 2.6 |
问题
(3)观察材料三,阐述1820至1913年间数据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2.单选题- (共24题)
5.
古代雅典的法律原则规定,“奴隶应当处罚肉体,而对自由人却处财产刑”,并且“妇女与没有公民资格的男子的证词仅适用于严重的刑事案件,奴隶仅在酷刑下的供词才能被采用。”这在实质上说明
A.雅典民主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 |
B.城邦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公民”资格 |
C.民主仅仅为拥有公民权的少数奴隶主所享有 |
D.不在雅典“公民”之列便无权享受民主权利 |
6.
古罗马法规定:善意和诚信是有效缔结契约的前提,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或者是因不讲诚信而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说明古罗马法
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 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 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A. 注重法律裁判的程序原则
B. 将是否诚信作为判断案情的唯一依据
C. 注重诚信而不讲究法律原则
D. 把诚信作为古罗马法的原则之一
7.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说:海洋和空气为世界人共同享有,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她统治时期鼓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这一时期的统治也逐渐演变为
A.等级君主制 |
B.君主立宪制 |
C.封建等级制 |
D.君主专制 |
8.
一位演说家称许:我们的政治体制最完美,政府由国王、贵族、平民三者组成,互相制衡,法律保障人人平等,以确保社会秩序,人民享有自由。这位演说家所说的体制最可能发生在
A.十一世纪的英国 |
B.十七世纪的法国 |
C.十八世纪的俄国 |
D.十八世纪的英国 |
9.
在一场内战中,全国分为两个阵营。战后,战胜阵营主张:各邦人民不仅是邦的公民,也是联邦公民;邦政府未经法律程序,不得剥夺该邦人民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但“法律程序”须由联邦政府制订。这场战争是
A.英国光荣革命 |
B.法国大革命 |
C.美国独立战争 |
D.美国南北战争 |
12.
(月考4)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见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
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D.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
14.
从宋朝开始,妈祖从渔民的守护女神变成了水手、海商甚至漕运行业的守护神,信奉的善男信女越来越多。这一现象的出现直接源于
A.商品经济的活跃 |
B.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达 |
C.政府权力的分散 |
D.辽宋西夏的对峙 |
16.
某地的居民原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然而从某一时期开始,他们对于时间观念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精确起来。这一变化源于
A.工厂与学校普及 |
B.引进度量衡制度 |
C.机械力取代畜力 |
D.钟表行普遍出现 |
17.
史家评论某地的历史发展时指出:“这个地方因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当地人们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率先从中世纪转变到近代,创造出新的时尚”。“某地”当指
A.西班牙 |
B.意大利 |
C.英国 |
D.法国 |
18.
从15世纪到18世纪,排巫运动席卷了欧洲大陆。排巫,就是镇压所谓巫婆巫汉的行动。1580年到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为狂热的时期,许多人被迫害至死,这说明
A.需要提倡人文主义来破除神学控制 |
B.宗教改革并没成功 |
C.人的思想需要用理性来进一步解放 |
D.社会习俗世世相传 |
19.
启蒙运动泰斗伏尔泰曾这样评论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根本用意是在于
A.称赞中国道家无为思想,抨击欧洲封建教会 |
B.推崇中国儒家仁政思想,抨击欧洲功利主义 |
C.倡导中国墨家非攻思想,痛斥欧洲殖民扩张 |
D.主张中国法家集权思想,反对欧洲君主专制 |
2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辞里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陈独秀所要求的变主要是针对
A.军事技术 |
B.社会价值 |
C.经济组织 |
D.学校制度 |
21.
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中,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接受奴化教育 |
B.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向西方学习 |
C.甲午战争的失败,知识分子受时势刺激 |
D.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已经成为亚洲强国 |
22.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
25.
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这意味着()
A.英国工业革命很快传播到法国地区,创造了新的工业方式 |
B.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法国跟随其后建立民主政权 |
C.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开创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范例 |
D.英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都推翻了本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
26.
梁启超说:“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从不肯为历史而治历史,而必侈悬一更高更美之目的,如‘明道’、‘经世’等。一切史迹则以供吾目的之刍狗(轻贱的工具),其结果必至强史以就我,而史家之信用乃坠地。”对这一段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抨击讲求褒贬笔法的传统史学 |
B.赞同道德作为历史判断的依据 |
C.作史者应裁抑主观而忠于客观 |
D.传统史学有严重的缺点应改革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