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建市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选考)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23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2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年(1811—1911年)之中,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
时间
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
《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战争后
《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
《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20世纪初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女学歌略》
 

——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其含义是街谈巷语的琐碎之言。小说历经先秦的神话传说、六朝鬼神志怪,到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时期创作达到史上的繁荣期,出现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类型,如百花齐放。明代《金瓶梅》开辟了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爱情婚姻、家庭盛衰、官场黑幕、社会丑态、科举礼教、人生百态、日常生活、世情风貌都能在明清小说中寻得踪迹。由于其根植于市井,贩夫走卒乃至王公贵族无不趋之若鹜。

——摘编自《浅析明清小说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等

材料二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而男人则是“须眉浊物”。他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丫鬟、小厮们打成一片……贾宝玉责骂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贾雨村是“禄蠢”、“国贼”,认为宝钗等人劝他读书做官的话都是“混帐话”,甚至称朱熹之流“代圣贤立言”书为“杜撰”,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他痛斥“忠臣良将”为“愚忠假良”,“文死谏”和“武死战”不过是“沽名钓誉”。这类小说在明清比比皆是,深受士农工商喜欢。时人评价《镜花缘》一书:“即饮程乡千里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读之必当喷饭。…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

——摘编自《<红楼梦>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宝玉“叛逆性”的表现。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3.
孙中山、***、邓小平等都曾高度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将来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现在的农民都不是耕自己的田,都是替地主来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用政治和法律来解决,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民生问题便无从解决。

——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

材料二 ***说:“我们插牌子,本身也是很好的宣传。例如国民党的士兵到了根据地来,他们一看到田里到处插上了牌子,看到我们这里打了土豪分了田,也会说红军好。有些国民党士兵因受打土豪分田地的影响,开小差跑回家去。插牌分田后,农民有了田地就会跟着共产党。”你看,分田地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既争取了群众,又瓦解了敌人,一举多得。

——陈士榘《打土豪分田地》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在解决农民问题上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土地革命时期的***对土地问题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时期中共成功探索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影响。

3.单选题(共27题)

4.
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魏源
B.康有为
C.严复
D.谭嗣同
5.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守旧党”“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
B.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
C.顽固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D.洋务派、维新派和革命派
6.
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7.
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8.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
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
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
9.
苏联的解体使邓小平认识到推进国内改革是何等重要和迫切。当许多人将共产主义遭受的挫折归因于西方和平演变时,邓小平指出国内因素才是根本原因。此后不久,邓小平
A.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0.
1975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墓葬主人不可能生活在(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C.魏晋南北朝D.隋唐时期
11.
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12.
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
C.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D.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13.
下面是《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数据。表格数据突出反映了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
地学
化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农学
项数
22
25
25
9
7
7
8
8
25
 
A.中央集权统治加强B.儒家重人伦轻自然C.古代科技注重实用D.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14.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A.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C.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
D.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15.
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16.
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
A.推翻君主政体
B.批判封建伦理
C.进行思想启蒙
D.传播民主革命
17.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年)中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下列对他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试图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
B.严重阻碍新思想的发展
C.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意在全面批判封建思想
18.
近代有学者认为,“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一言论意在
A.推广民间俚语
B.提倡文言文复兴
C.否定外来文化
D.抵制白话文运动
19.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下列史事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
B.戊戌变法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20.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派遣留学生是洋务的重要内容
D.留学生在海外深受西学的影响
21.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被称作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他们都
A.重视通过书籍报刊了解西方B.认识到了专制制度的腐朽性
C.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2.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3.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
A.自由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24.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25.
***在中共七大上指出:“在中国的条件下,除了国家自己的经济、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和合作经济之外,一定要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范围内获得发展的便利,才能有益于社会的向前发展。”***旨在强调
A.坚持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迫性
C.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D.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26.
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十大关系》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新民主主义论》
27.
1980年,中断17年的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选票是随《大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不少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大众电影》。评选结果是,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21万张,美术片《哪吒闹海》得票42万张。这种情况反映了
A.“百花奖”促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
C.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D.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28.
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①②③处的留学初衷应该是
批次
留学时间
留学初衷
第一次
晚清

第二次
民国初期

第三次
国民政府时期
科技救国
第四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第五次
改革开放后
创业立业
 
A.实业救国、创业立业、建设国家
B.建设国家、实业救国、富国强兵
C.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D.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
29.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这段颁奖词是“感动中国”节目组用来称赞
A.杨振宁B.陈景润C.钱学森D.李四光
30.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选择题(共3题)

31.椭圆mx2+y2=1的离心率是 32 ,则它的长轴长是{#blank#}1{#/blank#}.
32.命题p:在△ABC中,∠C>∠B是sinC>sinB的充分必要条件;命题q:a>b是ac2>bc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3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B,且与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交点为C(3,4).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