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简表
阶段 | 演变 |
萌芽于战国 | ①理论:韩非子中央集权的理论 |
建立于秦朝 | ①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
巩固于西汉 | 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完善于隋唐 |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 |
加强于北宋 |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建立禁军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政、军、财权;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新发展于元朝 | ①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掌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②实行行省制度 |
空前强化于明清 | ①明朝废丞相,相权分六部,地方设三司分权;②清朝前期:设南书房,后设军机处③八股取士 |
衰败于晚清 | ①国门洞开,政治、经济主权逐步沦丧 ②鸦片战争后,新的经济成份出现 |
分析说明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及其衰败原因。
2.
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即使在据说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之害最深的纺织工业方面,61%的国产棉布仍是手工织成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材料三中纺织业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材料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下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说明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明末清初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三大思想家影响最大。他们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总结性批判,开创了具有……务实精神的一代进步思潮。
材料三、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 算学、重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
中卷:“西政”诸书 |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
下卷:杂类之书 | 游记、报章、格致 |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材料四 ***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这种“进步思潮”的共同主张及意义。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下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4)说明20世纪20年代***“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2.单选题- (共23题)
4.
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 |
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
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 |
5.
1922-1923年,共产国际要求中共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帮助国民党革命的同时,创造独立的生存空间和斗争形式。1935-1937年,共产国际再次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的做法
A.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
B.推动了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
C.导致了中国革命重大挫折 |
D.超越了民主革命发展阶段 |
6.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
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
7.
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发动了南昌起义,下列***的论断与这个“教训”有密切关系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B.“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D.“将革命进行到底” |
8.
有同学收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素材,其中涉及“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内容。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C.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
D.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9.
有学者指出,古代小农的供给行为具有双重性,即在满足自我家庭消费的同时,又积极向市场提供剩余农产品和主动以市场为导向安排生产活动。对上述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市场需求是影响古代小农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
B.古代小农具有强烈的商品生产意识 |
C.古代小农生产具有多种经营的特点 |
D.古代小农主要通过市场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 |
11.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
B.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
C.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
D.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
12.
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这说明该地
A.手工工厂普遍建立起来 |
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
C.手工业实现专业化生产 |
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
14.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
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
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
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
15.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6.
下表为中国茶叶、生丝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 1830—1833年 | 1868年 | 19世纪70年代末 |
茶叶 | 年平均328000 | 1440000 | 2000000 |
生丝 | 年平均8000 | 57000 | 80000 |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种植区扩大促进丝茶出口增加 |
C.中国丝茶在国际市场占主导地位 |
D.农村自然经济解体范围逐步扩大 |
17.
“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也。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______,而______,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与文中横线处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
B.鸦片战争戊戌变法 |
C.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
D.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 |
18.
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
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 |
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 |
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 |
19.
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盛行 |
B.黄老之学被推崇 |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
D.程朱理学的盛行 |
20.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节的歌剧艺术。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统治政策的调整 | B.社会环境的变化 |
C.城市经济的发展 | D.主流思想的演变 |
21.
近代中国人的观念不断更新:“师夷长技”更新了“华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理智、务实更新了偏颇、尚虚的观念;男女平等更新了男尊女卑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传统文化的渐趋衰落 |
B.民主宪政的艰苦探索 |
C.对独立富强的不懈追求 |
D.中国人性的逐渐解放 |
22.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思考的结论是
A.“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
B.“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C.“我们应该准备怎么能适应这个潮流,不可抵抗这个潮流。” |
D.“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23.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转而探索民主社会在中国为什么屡屡失败。他们确信没有多数国民的民主觉悟,没有一种能赋予民主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心理基础,是不可能真正建设和组织起西洋式的社会的。”由此推断,材料中“他们”
A.主张维新变法 |
B.坚持三民主义 |
C.提倡民主科学 |
D.宣传马克思主义 |
24.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是近代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
B.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
C.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
D.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
25.
虽然自汉朝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
D.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
26.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