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綦江区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高中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720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1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北宋)中央政府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大约通过阿拉伯人再通过十字军东征带回欧洲,此后,频仍的战争和军事征服成为欧洲新文明的发动机和助产婆。罗宾斯的《新的射击学原理》和马勒的《火炮论》对火炮的后坐力、射程和炮弹的飞行速度作了详尽分析和修正,这是近代力学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这些理论,锥形炮弹取代了球形炮弹,……大炮镗床技术后来被用于蒸汽机制造,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气密性和效率。而枪弹要求高度的可换性又开辟了近代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之先河。欧洲火炮的进步被运用到舰船上,配置成坚船利炮体系,有实力闯进任何它想征服的海域。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火炮技术的进步对近代欧洲带来的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那些因负债而押出土地变为“六一汉”的人……重新成为自己土地的主人……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越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等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出庭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材料二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 
——梭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消除贵族与大众之间的冲突的主要措施和处理原则。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梭伦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商鞅变法)其中究竟有哪些新东西呢?第一次变法条令,其中只有关于什伍连坐、奖励耕织,以及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实行严厉处罚的内容,算是独创的。其他如奖励军功、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确立等级爵位制的改革,当初齐、楚、燕、赵、魏、韩亦各皆然。商鞅的第二次变法条令,也是各国都已实行过了的。”
——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简而言之,商鞅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对其全部人口实施总体性控制的中央集权的科层制(官僚制)国家,建立这样一个国家的主要意图在于最大程度地从社会中汲取人力与物质资源以更有效率地进行战争。商鞅在他的文章中曾经对农业生产与战争的关系作了直截了当的表述,他认为对农业生产予以更多重视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而且能造就一个易于控制和易于进行战争动员的农民群体。”
——赵鼎新《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的“独创性措施”对秦国的贡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改革的认识。

2.论述题(共1题)

4.
图片、地图、表格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
林则徐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
鸦片战
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
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依据材料所示,提取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单选题(共24题)

5.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存天理,灭人欲”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6.
马丁·路德认为任何一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实际上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摧毁了罗马天主教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7.
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B.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C.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D.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张
8.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这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从人人都认为他本身是安全的这个看法产生的。要享有这种自由,就必须建立一种政府。在它的统治下,一个公民不惧怕另一个公民。”这表明孟德斯鸠对自由的看法是(  )
A.自由是人心境中的一种最高体验B.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的约定
C.自由是法律许可范围的自由D.自由的条件是安全有保障
9.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B.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10.
《诗经》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有学者指出《诗经》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它站在社会公认原则立场上表达了人民对现存社会秩序的不满。可证明此观点的内容集中在(  )
A.《颂》B.《雅》C.《风》D.《九歌》
11.
针对“地圆学说”,康熙初年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曾说:“若四大部洲,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大圆球矣……所以球上国土之人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竟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相对论
B.量子论
C.经典力学理论
D.生物进化论
12.
“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作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下列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科技成果是(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B.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
C.牛顿经典力学体系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13.
“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里的“它”是指 (  )
A.发电机B.长距离输变电技术
C.蒸汽机D.电动机
14.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该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
D.把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15.
“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  )
A.民主政治没得到人民的拥护
B.辛亥革命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C.民众的权利意识关系到民主政治的实施
D.封建旧思想影响到民主政治
16.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
A.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B.明末清初“工商皆本”意识
C.洋务运动“中体西用”主张D.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
17.
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游历香港、上海等地后认为:“览西人宫室之瑰丽,道路之整洁,巡捕之严密,乃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上述史料表明(  )
A.国人正式提出学习西方政治B.希望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歌颂西方殖民统治推动社会进步D.认识到西方社会治理的先进
18.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的演讲是(  )
A.弘扬自由平等B.表达学习苏俄的愿望
C.谴责帝国主义战争D.颂扬巴黎公社胜利
19.
1919年***于《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提出“在人的方面,主张群众联合,向强权者为持续的‘忠告运动’,实行‘呼声革命’——面包的呼声、自由的呼声、平等的呼声——(和)‘无血革命, ’……”对该宣言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宣传马克思主义B.用暴力革命推翻强权
C.组建工人政党D.呼吁社会变革
20.
孙中山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  )
A.推翻封建统治B.建立民主政治
C.实行平均地权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1.
观察下面图片《小平您好》 (1984年 王东 摄),对它所提供的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
A.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的道路,人民感谢他
B.邓小平指挥了百色起义,人民尊敬他
C.邓小平文革时期提出全面整顿,社会秩序稳定
D.邓小平收复香港,一国两制构想变成了现实
22.
1953年,周恩来主持通过了《关于修订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明确了由新设立的中央高等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的管理体制。同时规定,综合性大学以及与几个业务部门有关的多学科性高等工业学校由中央高等教育部直接管理。这些决定反映了(  )
A.高等教育发展必须与国家政策同步B.政治环境推动高等教育变革
C.个人喜好影响高等教育发展方向D.高等教育变革符合当时经济建设
23.
下框内是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根据评论内容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科学技术成果应该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24.
1956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意见体现了(  )
A.“百花齐放”的主张B.“百家争鸣”的方针
C.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5.
二十世纪20、30年代,欧洲发生这样的文化变迁:“巴黎、柏林或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播到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媒介是(  )
A.铁路与电视B.电视和电影C.报纸和广播D.网络与动漫
26.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此画属于的画派是(  )
A.古典主义画派B.浪漫主义画派
C.现实主义画派D.现代主义画派
27.
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利内蒂说:“我们赞美进取性的运动、焦虑不安的失眠、奔跑的步伐、翻跟头、打耳光和挥拳头。文学传统等同于精神枷锁,欣赏一幅古典绘画,无异于把我们的情感灌注进一具棺材。”在此,他描述的艺术流派可能是( )
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
28.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4.选择题(共1题)

2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k1x+b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与y轴交于点B,且与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交点为C(3,4).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