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16世纪,王阳明对朱子理学进行了改造,同时期马丁·路德掀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危机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会安危。他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1517年,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还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与路德思想的相同之处,并指出两种思想产生的共同因素。
2.单选题- (共31题)
2.
1880年—1914年间,美国增长率在6倍以上的20个行业中,13个是新兴部门。这些新兴部门的产值增长17.6倍,相当于整个制造业增长率的4倍。如1903年成立的福特汽车公司,由于推行新的科学装配线,劳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汽车基价由1910年950美元下降到290美元,迅速得到普及。材料表明
A.美国成为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中心 |
B.大企业在新科技运用中占主要地位 |
C.科学影响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 |
D.科学技术改变产业结构和企业布局 |
4.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愿意为他提供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件,其重要程度就如同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
A.谴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 |
B.担心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日益临近 |
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 |
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动为大势所趋 |
5.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
6.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
C.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
7.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
8.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9.
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
10.
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使用
②化学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①蒸汽机广泛使用
②化学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11.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朱熹主张探究万物以掌握科学 |
B.二陆认为穷理只需反省内心即可 |
C.辩论双方对求理截然对立 |
D.辩论发生在江西庐山的鹅湖书院 |
12.
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尊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
B.既“贵儒”又“尊道” |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
13.
“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作为行动者而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行动策略的行动者,每个人都可凭自己的信仰和欲望决定其自以为是的是非善恶的准则。”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
C.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 |
D.坚信“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
14.
在法国大革命中沦为阶下囚的国王路易十六读完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后,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这说明了启蒙思想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彻底解放 |
B.导致了法国的政教分离 |
C.否定了法国的等级制度 |
D.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动员作用 |
15.
有思想家主张把“自主性”还给人类,而且使人认识到自身的力量,能够运用自己的智力摆脱不成熟状态,更相信社会能够持续不断进步。这种思想形成于
A.智者运动 |
B.文艺复兴 |
C.宗教改革 |
D.启蒙运动 |
16.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还要早近一百年,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这两部著作所反映的主要共同点是
A.反对封建礼教、强调人人生而平等 |
B.构建未来资本主义政权组织形式 |
C.批判君主专制、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
17.
路德对于当时没有任何神学根据、夸张地宣传赎罪券功效的行径很是气愤。于是依据神学问题辩论的正常惯例,在1517年10月31日夜将《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提纲贴在了威登堡教堂大门上,提纲中的言辞比较温和。这说明当时路德
A.运用学术辩论手段揭露教会的腐败 |
B.信奉“教随国定”原则 |
C.号召基督徒为民族国家建立而斗争 |
D.与罗马教廷彻底决裂 |
18.
中世纪的绘画只能围绕着《圣经》的故事来表现,耶稣、圣母、天使和圣徒的姿态、表情都是固定的。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的窗口光;所有人的形态与常人无异。这一变化反映了
A.宗教绘画技法的改变 |
B.绘画摆脱了宗教题材 |
C.绘画揭示了自然人性 |
D.科学方法融入了艺术 |
19.
从欧洲思想史看,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不同,其核心是以未来的名义讨伐过去的时代。其意在强调
A.启蒙运动已经成为政治运动 |
B.启蒙运动构建了新社会的蓝图 |
C.启蒙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转型 |
D.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落后性 |
21.
有学者认为: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壮大,关于信仰的公共论战也随之结束,巫术与占星学消亡不见,人们不再轻信天堂与地狱实际存在。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基督教不再是公共文化的中心
②启蒙思想家倡导社会契约的思想
③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④启蒙运动后的欧洲宗教不复存在
①基督教不再是公共文化的中心
②启蒙思想家倡导社会契约的思想
③自然科学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
④启蒙运动后的欧洲宗教不复存在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22.
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原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
B.自然 |
C.人 |
D.政治 |
23.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
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
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
24.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地雷 |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
25.
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
B.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人更聪明 |
C.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 |
D.封建经济的的发达 |
26.
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
B.科学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
C.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
D.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
27.
科学史研究有“内史”和“外史”之分,内史“主要研究某一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包括重要的事件、成就、仪器、方法等”。外史“侧重于研究该学科发展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根据以上描述,下列不属于“外史”的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的“地心说” |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
C.牛顿经典力学最本质的东西是落体定律、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
29.
“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互联网+制造”。回顾科技创新历程,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1.0开创了蒸汽时代,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
B.工业2.0采用流水线模式,人们普赞工业王国 |
C.工业3.0开创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初显端倪 |
D.工业4.0产生了第三产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
30.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赞扬一位科学家将地球、天体联系在一起,将其放在宇宙中进行研究。他指的是
A.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 |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
C.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D.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
31.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载:“当时(1922年)有不少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胁说,如果让相对论得奖,他们就要退回已获的奖章,结果评选委员会让爱因斯坦作为光电效应理论的建立者而得奖,相对论始终没有获奖。”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
A.它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
B.“钟慢尺缩”现象违背事实 |
C.它超越了多数人的认知范围 |
D.时间和空间始终独立和静止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