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
材料一
汉初,革秦之弊,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约法省刑,简易疏阔。……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如果当事人涉嫌犯罪,则可以通过拷问迫使他供出同谋与罪行。然而在涉及与王侯有关的叛国罪时,如果需要提供证词,且为情势所适,则所有都无一例外地应接受拷问。拷问不应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之原则。
——摘自古罗马《民法大全》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要建立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
“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
(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制定法律制度的主要原则。
(2)材料二体现了罗马法中的哪些法律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对欧洲近代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建立一个“新型的共和国”?其“新型”有何特征?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中西塞罗观点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3题)
2.
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
B.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 |
D.平民的斗争是罗马法发展的动力 |
3.
古罗马裁判官法规定:除遗嘱指定和经调查指定的监护人外,其他监护人就职时应承诺妥善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并提供保证人。该规定
A. 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B. 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C.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D. 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
A. 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B. 体现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C. 注重维护契约的公正
D. 防止了监护人的道德风险
4.
用格林的话来说,“在英格兰的宪政中寻找线索,来指导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恰当关系,是徒步无功的”,经潘恩、杰斐逊这帮“精英分子”援引法园观念来“启蒙”,猛一醒,有意识地向“一体两面”接缝处捅,母与子拳脚相向,闹到不堪收拾,北美果然“自成一局”,这“一局”非同小可,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主要反映在
A.英格兰宪政丧失了制度领先优势 |
B.法国共和制深刻影响到北美走向 |
C.英属北美殖民地确立起崭新政体 |
D.潘恩等人的启蒙思想发源于法国 |
5.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形成了“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消耗战略思想,制定了“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作战方针,还提出“团结海内外全民族一切力量”、“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这说明国民党
A.为正面战场的失利寻找借口 |
B.建立了务实有效的作战方略 |
C.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D.对抗战形势作出了准确判断 |
6.
从1936年起,中共开始提倡与各方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共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人民抗日同盟”和“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一些颇具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和“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根本上表明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状态 |
B.蒋介石被迫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
C.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
D.全国人民一致对外共同抗战 |
7.
下列四则列宁的言论,按照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②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③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策略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粮食
④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①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②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③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策略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粮食
④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A.②④③① |
B.②④①③ |
C.④②③① |
D.④②①③ |
9.
马歇尔计划“在全球两极对峙的环境中,推动了西欧的联合,欧洲一体化逐渐提上日程”, “为西欧经济秩序的重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说明该计划
A.缓和了欧洲国家间矛盾 | B.避免了欧洲走向分裂 |
C.削弱了苏联的敌对情绪 | D.有利于西欧走向复兴 |
10.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记述 | 出处 |
“方六里为命之曰暴,五暴命之曰部,五部命之曰聚。聚有市……五聚命之田乡” | 《管子》 |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直,其事乱” | 《国语·齐语》 |
“不以农战,则无官爵” | 《商君书》 |
“夫籴,二十病用,九十病农。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籴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 《史记·货殖列传》 |
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先秦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史实是
A.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先秦时期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C.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D.先秦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
11.
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后又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其所发现的岛屿和大陆的全部收入的1/20。这说明西班牙
A.充当了新航路探索的先锋 |
B.物质激励使探险卓有成效 |
C.通过航海积累了大量资本 |
D.封建君主热衷于海外扩张 |
12.
19世纪中期后,英国人的休闲(指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使用)方式从随意休闲日益发展成为定时休闲。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交通运输发展的迅速 |
B.民众财富收入的日益增加 |
C.政治自由民主化得到发展 |
D.生产方式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
13.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与当地的一位政治领袖会谈(图中间穿白衣者),试图奉劝这位政治领袖放弃反英反战的立场。这位政治领袖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抗战的祝福,另一方面拒绝了蒋介石的主张。以下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合理的是

①蒋介石这次访印可能是在开罗会议上受丘吉尔所托
②蒋介石访印时,具有中国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③“政治领袖”的反战立场与其理念有密切关系
④“政治领袖”对中国抗战的祝福与其反战立场并不矛盾

①蒋介石这次访印可能是在开罗会议上受丘吉尔所托
②蒋介石访印时,具有中国国家元首和盟军战区统帅的双重身份
③“政治领袖”的反战立场与其理念有密切关系
④“政治领袖”对中国抗战的祝福与其反战立场并不矛盾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