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上述材料反映了学界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现代化演变进程的认识,请围绕“思想现代化”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2.简答题- (共1题)
2.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一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做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单选题- (共21题)
3.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
B.俄国城市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
C.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
D.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
4.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提升 |
B.科技发展的需要 |
C.世界潮流的推动 |
D.对外政策的改变 |
5.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6.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皇权强化 |
B.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
C.商品经济的发展 |
D.民主思想的出现 |
7.
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中提到:“历史其实是不公平的,若除掉南方文化的成分,中国文化系统将失去不少颜色。试想:中国文化没有了‘南方之强’即没有了( ),中国的韵文诗赋,将是如何?”据此判断,( )应该填的是
A.诗经 |
B.楚辞 |
C.唐诗 |
D.宋词 |
8.
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
B.各地文字有一定差别 |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
D.汉字加强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
9.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
10.
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1.
梁启超在评价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 B.介绍研究西学 |
C.宣传民主政治 | D.传播社会主义 |
12.
周恩来在《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中写道:“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耒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这说明当时先进的中国人
A.批判、揭露西方资本主义 |
B.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
C.坚持新民主义革命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
D.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
13.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
15.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对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希望完全学习欧美的政治经济制度 |
B.社会革命指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 |
C.希望避免欧美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 |
D.我国民本思想自古就有且最为发达 |
17.
20世纪初,中国翻译出版的书籍有《政治学》、《经济通论》、《美国独立战争史》、《万国宪法比较》、《法国革命史》等;同期近代中国的文献中多次使用“维新”、“革命”等词汇。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启蒙思想已经控制中国舆论界 |
B.民主革命力量完全超过改良势力 |
C.革命思想逐步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 |
D.资产阶级政体之争仍然持续进行 |
18.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
19.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
B.对外政策 |
C.世界潮流 |
D.科技实力 |
20.
1956年被称为充满生机活力,充满创造精神的一年,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得到发展繁荣。这一年()
A.通过了新中国义务教育法 |
B.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C.恢复了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
D.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21.
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
22.
(加试题)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