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94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5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
思想内容
地位
春秋战国
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
遭到冷遇
秦朝
 
受到压制
西汉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
独尊
魏晋
 
危机
宋明
理、天理
复兴、官方哲学
明清
“反对盲从孔子”、“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天地之化日新”
受到批判
 
围绕表中儒学发展的历史信息,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西学东渐”简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1895~1900年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1895~1900年较1860~1895年的“观念更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3.单选题(共14题)

3.
***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4.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5.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B.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6.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
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
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7.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8.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9.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10.
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请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是
A.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B.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C.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D.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11.
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晚清“西学东渐”中常见的现象。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现象的是
A.《四洲志》B.《天演论》
C.《孔子改制考》D.《文学革命论》
12.
观察下列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
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13.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14.
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等国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一科技成就
A.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技术完全成熟
B.使中国赢得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尊敬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D.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15.
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16.
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