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概况简表
围绕表中儒学发展的历史信息,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 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概况简表
时间 | 思想内容 | 地位 |
春秋战国 | 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贵君轻 | 遭到冷遇 |
秦朝 | | 受到压制 |
西汉 |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 | 独尊 |
魏晋 | | 危机 |
宋明 | 理、天理 | 复兴、官方哲学 |
明清 | “反对盲从孔子”、“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天地之化日新” | 受到批判 |
围绕表中儒学发展的历史信息,自行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说明: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回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材料 19世纪中期以来学习西方进程简表
时期 | “西学东渐”简况 |
1840~1860年 |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
1860~1895年 |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
1895~1900年 | 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1895~1900年较1860~1895年的“观念更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特点及其原因。
3.单选题- (共14题)
3.
***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的这段话反映了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4.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 “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到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明代出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向上的思想 |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
5.
元杂剧包公戏中的包公是廉洁正直、机智善断的清官。明传奇中包公的形象渐趋神化,权力无限扩大,民间更尊其为明法致公、为民请命的“司法之神”。包公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明传奇较元杂剧艺术成就更高 |
B.市民阶层主导法制观念的变迁 |
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
D.明代法治的理性精神丧失殆尽 |
7.
《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
8.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9.
1902年,梁启超写文章分辨了中国儒学“仁政”与西方近代“自由”的区别,认为“以孔孟之贤,其仁政之说,不能禁暴君贼臣之鱼肉人民”,是因为“治人者有权,而治于人者无权”,强调“仁政”已经完全过时,应被“自由”取代。这表明梁启超
A.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 |
B.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
C.根本否定了儒家思想 |
D.反思批判传统文化 |
10.
近代中国某思想家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请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这是
A.民族危机出现后的反思 |
B.器物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
C.制度变革失败后的反思 |
D.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反思 |
13.
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
B.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
C.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
D.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
14.
1970年4月28日,阿尔及利亚等国评论说:“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一科技成就
A.标志着我国卫星发射技术完全成熟 |
B.使中国赢得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尊敬 |
C.标志着我国开始跨入了核国家行列 |
D.正式成为人类宇航事业的伟大开端 |
15.
2015年11月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中,考古人员在西室发现了一组漆器屏风,屏风表面用隶书写有孔子生平的文字,并绘有孔子画像。考古专家表示,这可能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该墓葬目前已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该材料( )
A.为研究孔子言论提供了实物史料 |
B.说明汉兴后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 |
C.侧面反映出汉代尊儒的史实 |
D.其史料价值已经超过马王堆汉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