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19世纪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类别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的内容和作用。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单选题- (共14题)
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最高法院与低级法院之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身任职,于规定期间应受俸金,该项俸金于任期内不得减少。”作出这种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确保司法独立 |
B.提高法官的专业水平 |
C.提高法官的地位 |
D.提高法官执法的公正性 |
3.
18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派和反联邦派之间的妥协,帮助美国走出了濒临分裂和崩溃的困境;1803年,共和党人与联邦党人之间的妥协,化解了宪政危机,确立了美国司法制度中最具经典意义的司法审查原则。这说明美国宪政史上
A.妥协促进了共和政体的确立 |
B.妥协是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 |
C.分权制衡原则是妥协的产物 |
D.党派之争催生司法审查制度 |
4.
***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5.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
6.
下表为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货物 | 单位 | 1843年税率% | 1858年税率% |
棉花 | 担 | 6.54 | 5.72 |
印花 | 匹 | 14.25 | 4.98 |
袈裟布 | 匹 | 10.68 | 4.98 |
棉纱 | 匹 | 6.94 | 4.86 |
A. 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
B. 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C. 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 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7.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
8.
1938年9月,中国在国联会议上强烈要求全面制裁日本。因为欧洲剑拔弩张的形势,各大国的外交部长多数不在日内瓦。国联作出了成立以来最强硬的决议,指称日本违反国际协定,各国可以力所能及地个别援助中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此时中国国内正值武汉保卫战 |
B.欧洲大国忙于处理苏台德问题 |
C.中国的抗日获得一定国际同情 |
D.反法西斯力量已有初步的联合 |
9.
1974年2月,***同志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再次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三个世界”战略提出的背景是
A.反霸统一战线形成 |
B.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D.中国开始改变意识形态外交 |
11.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评价美国的工业革命时说:欧洲激进思想倾向于要求剥夺有产者的马车和他们漂亮的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则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上述评论的实质是
A.美国国内市场比欧洲国内市场更加广阔 |
B.欧洲工人运动给工业革命带来负影响 |
C.美国采取了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 |
D.美国工业革命强调标准化生产的社会性 |
13.
1917年3月,严复撰文指出:“若察欧洲战势,德人乃处强弩之末。潜艇虽烈,不足制英人死命,敢料德、奥之即败。本月二日美总统威尔逊亲临国会,与德已宣战矣。而吾国走到第二步(指与德断交)之后,忽然中止,颇闻国会中党派尚有借此时机,作种种顾党人不顾国之计划。”这反映出严复
A.看清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
B.主张中国应尽快加入协约国集团 |
C.建议政府要继续严守“中立” |
D.认为中国应先整顿内政而后参战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