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684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7/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十余年间庞大的军政费用把西汉前期积累的巨额财富消耗殆尽,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势力迅速发展,富商大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史势,以利相倾”。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农民破产流亡,“背本趋末者甚众”。为此,汉武帝调整了经济政策,包括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国家统一征收、转销、调运货物)平准(国家平抑物价)算缗(对商人、工商业兼营者和高利贷者加征财产税)告缗(对匿财不报或报而不实者,没收全部财产)等

——摘编自冷鹏飞《中国秦汉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政府把商业看成是国家财政的巨大宝库。对于国家而言,一味地押制商业,只注重农业的发展同允许商业有一定发展,给商人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获得高额商业利润相比,后者更能适应处于转型时期的宋代社会的发展。民间商人阶层已崛起成为整个宋代社会中一支重要而又最具活力的社会力量。大大便利了商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从而活跃了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資本,也由此而直接导致了国家商税的不断增加

——摘编自冯葚等《宋代商税制度的确立与国家商业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经济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政治经济危机,苏维埃政权1921年5月明确提出“新经济政策”,使粮食税总额比原定的余粮征集额减少了近一半,同年又提出在土地国有化前提下,巩国农民土地使用权,给农民以选择土地使用形式的自山,并恢复商业交换以重新建立工农业间的经济联系。1922年10月,苏俄又通过《土地法典》,放宽了土地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国。

——摘编自余伟民、郑寅达《現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在中央的支持下,不少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虽然受意识形态斗争和苏联农业模式等因素影响而时断时续,但逐漸为后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探搜时间
探搜地区
具体做法
改革原因
1952—1955
东北地区
包工班包产责任制
尊重小农经济现状,希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956—1956
浙江、四川等
包产到户
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效率低下,粮食产量少。
1959
河南、江苏等
包工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管理混乱,分配平均主义;粮食短缺。
1960—1962
安徽、广西等
包产到户
人民公社生产效率低下;全国性饥荒。
 

——摘编自丰雷等《家庭联产承包責任制改革:诱致性变迁还是强制性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新经济政策在农业领域的主要举措,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启示。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了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9,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的白银运到马尼拉,換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化遢到重大挑战,许多国家主张反对自由贸易、反对经济全球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013年中国开始倡议的“一带一路”,是为推动世界复苏、优化仝球经济治理、重建世界交往理性而提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化30的新愿景,资本主义世界化在狂飙数百年后第一次迎来决定性的转向。共建带一路”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乘持开发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性世界经济。“一带一路”意味着“多中心崛起、全方位合作全人类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的开启。

——摘编自陈曙光《“一带一路”: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条件,并简析“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意义。

2.单选题(共33题)

4.
下图漫画的名字叫《拼图》,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以下对漫画主题分析正确的是
A.战争的威胁消除
B.中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C.和平与动荡并存
D.和平与共同发展是主流
5.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①全球环境的恶化
②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③经济危机传染性增强
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
1965-1997年,世界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2%,同期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年均增长率为5.7%。这表明
A.对外贸易对世界经济影响力提升
B.经济全球化无益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C.发达市场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
D.中国融入世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7.
现代城市街头“美团外卖”“饿了么”等送外卖的车辆络绎不绝,人们也随时随地可以挑选附近的各种美食,并享受送餐上门服务,这为许多上班族节省了更多的工作、休息时间。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城市交通建设推动了快餐行业创新
B.经济发展丰富人们饮食结构
C.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互联网影响了人们生活方式
8.
下图是近代形成的某一贸易路线图。该贸易的进行
A.为西欧提供资本原始积累洲
B.使美洲丧失了大量人口
C.弥补了非洲劳动力的不足
D.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9.
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下列各项中,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可靠政治保障的是
A.圈地运动的进行
B.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C.手工工场的发展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0.
“19世纪40年代,口国开始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大幅度囗口关税,并与法国等签署了口口关税的双边协议。”材料中,口的部分应该填上的词是
A.英降低减免
B.美提高商定
C.英降低增加
D.美提高减免
11.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B.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C.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D.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12.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12条规定:“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劳动是苏联每一个有步动能力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事情。在苏联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一规定
A.受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保障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反映了苏联社会发生巨大变革
D.体现了苏联人民崇尚劳动
13.
1964年苏联政府做出决定:对重工业企业,国家只下达产量计划和盈利计划,其他经济指标由企业自行制定;轻工业企业的产量和计划由企业自行制定。当企业完成计划时,企业可以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由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用市场手段调节经济发展
B.试图突破所有制结构模式
C.完全将企业管理权给地方
D.给企业一定的经营自主权
14.
1930年3月美国通过的《霍利——斯穆特关税法》规定,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从40%升至48%。其他国家纷纷做出反应,全球贸易总量缩水达60%以上。针对这一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采取的措施是成立
A.世界银行
B.世界贸易组织
C.关贸总协定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5.
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进入欧洲千家万户,正式在欧元区12国发行现钞流通;2012年,欧元区已经从最初的12国扩大到17国,但英国、丹麦、瑞典等国拒绝加入。这一进程表明
A.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各国对欧元的态度
B.欧洲一体化进程在曲折中不断走向深人
C.各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诉求存在差异
D.欧元区的推进对各国经济影响差异显著
16.
晚清《图画日报》一文中写道:“各式各种新闻纸,买张看看天下事。近来报纸喜渐多,越多越是开民智。图画日报图画精,分门别类眉目清,三个铜板买一本,翻翻看看真得情。这说明近代报纸
A.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传播
B.多侧重商业信息的报道
C.根本上保障民众知情权
D.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文明
17.
下表为1860-1889年中国丝织品出口数值表。表中数据变化说明
项目
1860年
1879年
1899年
丝织品出口值(单位:万海关两)
212.38
449.90
717.50
占全国商品出口总值
5.34%
6.22%
6.57%
 
A.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经济发展
B.外来侵略激化市场竞争
C.丝织业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D.民族工业迎来初步发展
18.
1896年,清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救急要图,当通谕各省的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当时清政府
A.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在华列强利益
B.应对时局变化,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思想趋于保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19.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0.
下图为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线型图,促使a到b段变化的重要因素是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农业科技取得了进展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八字方针”的调整
21.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以紧急法令宣布改革币制,施行法币政策,至全面抗战前夕,收兑民间银币物计白银3亿多盎司,并由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统制了外汇买卖业务。币制改革的实施
A.促使了民族工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B.导致了国统区恶性的通货膨胀
C.构筑了抗战胜利坚实的物质基础
D.保证了集中财力以应抗战之需
22.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C.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D.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23.
1979年东设想划一个地方出来,摘改革开放,然后全面推开。邓小平很赞成,说:“还是叫特区好,陕宁开始就叫特区咖!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已去搞,出条血路来!”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
A.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
B.采用特殊的政治体制
C.变破计划经济体制限制
D.发挥国有经济的作用
24.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意在
A.促进乡镇企业发展
B.统筹城乡居民收人
C.推动农产品商品化
D.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5.
民国初年,镇江和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依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B.婚烟自主之风日渐盛行
C.国人普遍接受西式婚俗
D.传统婚俗退出历史舞台
26.
明朝《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愈严而寇愈盛。”以下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市场经济已经是明代社会发展的趋势
B.海禁一定程度上导致逼商为寇的后果
C.对外开放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D.海禁是明代政府反侵略的自然反应
27.
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耦犁
B.筒车
C.曲柄锄
D.曲辕犁
28.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农业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用地体系的实现。这说明了传统农业
A.耕作技术的进步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生产工具的改进
D.经营方式的变化
29.
诗歌反映了时代的风貌。下列材料中,可用来研究汉朝长安城商业发展情况的是
A.“街衢洞达,间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街巷去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30.
乾隆年问,山西巡抚罗巴延上奏:“浑源、榆次二州县,向系富商大贾,不事田产”;道光年间,长治县宋良弼在洛阳经商致富,置买“膏腴田数百亩”。这体现了晋商
A.“诚信经营,以义制利”
B.“以文会友,汇通天下
C.“以末起家,以本守之”
D.“到处数根基,无往而不利”
31.
乾隆年间,广东佛山石湾陶瓷行业的《花盆行历例工价列》中有工匠烧制产品,计件得酬的记载。这表明当时佛山
A.海外贸易相当发达
B.制瓷业的规模扩大
C.生产部门分工细密
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32.
明朝中后期,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杭嘉湖、苏松太地区,出现了要从区域外的湖北、江西、安徽等产粮区输入大米的现象,每虽无论丰歉,外省客米来售者,不下数百万石。这反映出
A.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分工
B.新的生产关系雏形初现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33.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
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
B.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
D.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34.
下图是1976年民主德国发行的一枚纪念邮票,纪念一项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成果诞生100周年,这项成果的发明者是
A.马可尼
B.西门子
C.卡尔·本茨
D.贝尔
35.
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36.
1908年,湘潭绅商们对于粤汉铁路正线不经过湘潭深感忧虑:“潭埠势必永远成废”,“数百年祖宗营业,一旦归于无何有之乡,万众能不寒心!”最终结果,湘潭隔江与铁路相望,距其15公里的株洲则因铁路通车走向兴盛。由此可见
A.铁路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B.新式交通影响地方兴衰
C.列强通过路权蚕食掠夺
D.地方绅商掀起保路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