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6648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九世纪60~90年代,欧美诸国进口物品总量及纺织品的输入情况表(以关平银两计值)
年份
进口总价
棉织品
毛织品
棉毛纺织品占百分比
1867年
6930万
1300万
740万
29%
1873年
7410万
1800万
590万
32%
1883年
7360万
1680万
390万
28%
1893年
15130万
2730万
460万
21%
 
材料二 在洋布畅销的情势下,90年代以后中国官商也开始自设机器织布厂,先是上海设机器织布局,后来湖北也设立了机器织布局,开始在本土生产机织布。此后至20世纪初的一二十年间,各地商人纷纷开设机器织布厂,仅从1897年至1912年15年间,全国各地就新开设机器织布厂约60家,从地域来看,北至奉天、长春,南到广州、闽候,东至上海,西到重庆,可谓遍地开花,掀起了一股设厂热潮。从此,民间俗称的“洋布”,不再只是指由外洋输入的外国棉织品,而成为以新式机器纺织的机织布的通称。随着中国本土机器纺织业的发展,本土机织布因工价低、运费省等,成本和价格比舶来品更低,遂日益取代进口洋布,中国人购用“洋布”也更为方便和普遍。“洋布”作为对机织棉布的通称,与中国乡村仍普遍存在的自织土布并行存在。
——李长莉《晚清洋布衣的流行及社会文化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从英美输入纺织品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机器织布业的发展状况及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840—1990年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状况示意图。提取图中某一时期(或时间段)的相应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单选题(共20题)

4.
下表是1871-1891年(每十年)中国几种主要农产品出口数量统计表(单位:担),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破产
B.茶叶品质低下
C.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D.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渐深
5.
阅读下表:1927~1936年中国轻工业与重工业部门的相对比重。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
A.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
B.国民政府对反侵略有所准备
C.官僚资本掌控了国家经济命脉
D.内战政策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6.
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种植其他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较多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C.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7.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8.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9.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0.
19世纪80年代,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棉布、棉花、毛织品、五金器材等,出口货物种类大量增多,主要有豆类、花生、桐油、锡、猪鬃等。这折射出当时中国
A.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已取代自然经济
C.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D.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
11.
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
12.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年代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上表为晚清两个不同年份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对此表信息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列强在华投资办厂增多
B.“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
C.政府调整工商业政策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
13.
1873年,船政大臣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增加其商业性,将部分军舰改造为商船,这一计划得到总理衙门的同意并实施。这一举措旨在
A.使军事建设服务于社会经济
B.增强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能力
C.缓解生产经营费用不足的局面
D.推动军事工业向民用工业转型
14.
1937年7月后东部大量工厂内迁,西部地区根据地理条件就地办起很多厂矿,如广西有色金属、甘肃玉门油田,时任资源调查委员会主任翁文灏先生所说“今日正应利用抗战机会,充分开发西南及西北各省”,并自行设计和仿造一些机器设备,成立很多研究室和实验工厂。材料中措施反映了
A.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B.民族经济深受打击
C.战略资源有所保障
D.工业布局合理调整
15.
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这反映了
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
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
16.
1866年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作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实际是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的打铁作坊:至1890年,该机器厂已拥有车床10多台,可容纳200名工人。这家工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B.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
C.国外消费市场的扩大
D.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17.
下表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人物关于办洋务的意见,他们都主张
旧式商人
朱其昂
若由官设商局招徕(富商投资),则各商所有轮船股本,必渐归官局
洋务官吏
盛宣怀
筹国计(办轮运)必先顾商情……试办之初,必先为商人设身处地
早期维新思想家
郑观应
泰西轮船、机器、火炮之精……以此致强,以此致富,若中土仿而行之,势必雄跨四海
 
A.不同程度上发展民族工商业
B.主要形式是实行官督商办
C.主要目的是抵御西方经济侵略
D.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18.
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省会城市开放。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这一做法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19.
1881年,广州地区一些手工丝织业者因生计受到机器工业影响而捣毁了部分机器缫丝厂。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各缫丝厂的机器,并勒令厂方签署“永不复开”的结状(相当于保证书)。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与传统行业难以共存
B.封建势力严重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恶劣
D.中国农民阶级思想愚昧落后
20.
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一书中说:“1820年中国GDP为199.212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28.7%。1870年中国为187.175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6.6%。……估计这两个年头中国人均GDP都是523美元。”这说明,当时中国
A.民族经济开始衰落
B.传统经济受到冲击
C.经济受到战争影响
D.海外移民现象严重
21.
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用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22.
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生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3.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下图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