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年秋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六单元测评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46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8/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
——《论语》
材料二(***)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不仅充分论证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状况,而且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复杂的义利矛盾,提出了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统筹兼顾”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丰碑》
材料三将更多地承认个人利益,满足个人的需要……我们提倡按劳分配,承认物质利益,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而奋斗。每个人都应该有他一定的物质利益,但是这决不是提倡各人抛开国家、集体和别人,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奋斗,决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钱’看。
——邓小平(1980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义利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与邓小平在义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邓小平关于义利的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3)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三位人物思想的积极影响。
2.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手书

材料二

(1)观察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20世纪初,孙中山为顺应世界潮流对图1中的主张作出了怎样的发展?这一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什么重要理论?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单选题(共18题)

3.
1992年我国放开了有色金属和大部分机电产品价格,1993年放开了粮食、部分统配煤炭、部分统配木材和大部分钢材的价格,1994年放开了统配煤炭价格。这些举措的出台表明我国(  )
A.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断推进B.放弃了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C.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D.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之中
4.
“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其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权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生
D.富国、强国
5.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
A.揭开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序幕
B.完全否定了计划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C.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6.
(题文)孙中山读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一书后,提出:“亨利之学说,深合乎社会主义之主张,而欲求生产分配平均,亦必先将土地归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亨利的学说”影响了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三大政策
7.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
A.开辟深圳等地为经济特区
B.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D.为完成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8.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对社会主义传统认识的突破主要体现在:
A.破除了脱离社会生产力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认识;
B.否定了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公有制度和按劳分配原则的认识;
C.摆脱了长期以来重视阶级斗争的认识;
D.制止了把计划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的认识。
9.
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主要意图是
A.警惕共产党人出现骄傲情绪和腐败政治
B.证明共产党人无往不胜
C.说明敌人的糖衣炮弹比枪炮更加厉害
D.告诉大家全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
10.
某学习小组搜集到我国某历史时期发行的宣传画。下列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客观反映出***思想在当时世界和中国的地位
B.说明***思想已经被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所接受
C.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当时“左”倾错误盛行
D.较为真实地体现出***思想的指导作用
11.
孙中山曾说:“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恢复中国,民族革命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原故。”为此他提出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建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2.
***认为,“虽然……革命的成果被国民党窃夺了,但革命的影响还保留在这些地区和广大工农群众之中”,这是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说的“革命”是指
A.辛亥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国民革命
1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起全国的关注和讨论,但也有权威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思想”,应予处分。上述材料表明
A.社会舆论呈“百家争鸣”之势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C.邓小平思想获得普遍支持和认可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14.
(题文)傅高义在其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中写道:“中共十四大……江泽民所作的政治报告,充满了对邓小平及其政策的赞扬,这一政策将成为中国未来5年的指导路线。”“这一政策”的核心是
A.坚持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5.
在1941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讲话中一方面强调“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另一方面又提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实际问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才算实际的理论家”。从本质上看,***的上述讲话
A.强调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B.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偏差
C.有利于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纯洁性
D.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16.
观察下图,图中文献的发表
A.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了理论、路线和方针的准备
B.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
C.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问题
D.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政、外交方面的政策
17.
(题文)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表明国民党
A.已意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以民众为后盾
B.政党的性质已发生了彻底改变
C.已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并
D.已经放弃了原来的革命目标
18.
孙中山被尊称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基于他
A.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B.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一系列斗争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这表明,“打倒军阀”正在成为
A.人民的迫切愿望
B.国民政府的执政理念
C.知识分子的共识
D.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
20.
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民众运动,国民党参加的少,共产党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