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演变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2.
材料:在相当于日本幕府末期的1860年前后,中国和日本一样,在沦为欧美列强殖民地的威胁中走着艰难的道路,但是由于两者所处的环境各异,因而以后所走的道路也不同。日本推翻了幕府制度,于1868年建立了立宪君主制国家,而中国却是在原封不动地保留原有政治体制的情况下,只想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这就是洋务运动……但是这样的洋务运动在依然如故的政治体制下,要想取得理想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主要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日改革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启示
——薮内清《中国·科学·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的主要相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中日改革不同之处,并据此谈谈对我国现阶段深化改革的启示
3.
材料一1815年6月18日,法军与英军在滑铁卢村相遇,拿破仑判断,英军阵地的弱点在中段,他决定佯攻英军右翼,重点攻中段。上午11时,法军开始攻击英军右翼……形成对峙……双方伤亡很大。最后,英军盼来了3万普军回援,拿破仑大败……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材料二雨果认为拿破仑未占天时地利(雨后地面太湿,炮队行动滞后,法军“出乎意料”跃进“奥安的凹路”而伤亡惨重成为转折点)……三分之一的军队由格鲁希元帅率领追歼不知逃到哪里的普军,最后听到战场炮声依然选择墨守命令未回来支援……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材料三拿破仑的失败意味着他的法国大革命帝国和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理念输给了国家主义。200年后的今天,泛欧洲的理念越来越流行,但仍然存在许多反对者。
——中国学网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滑铁卢战役的影响。
材料二雨果认为拿破仑未占天时地利(雨后地面太湿,炮队行动滞后,法军“出乎意料”跃进“奥安的凹路”而伤亡惨重成为转折点)……三分之一的军队由格鲁希元帅率领追歼不知逃到哪里的普军,最后听到战场炮声依然选择墨守命令未回来支援……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材料三拿破仑的失败意味着他的法国大革命帝国和之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理念输给了国家主义。200年后的今天,泛欧洲的理念越来越流行,但仍然存在许多反对者。
——中国学网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滑铁卢战役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3题)
4.
《魏书·食货志》记载:“自昔以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北魏孝文帝时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土地政策是
A.推行均田制 | B.实行三长制 |
C.实行俸禄制 | D.废除宗主督护制 |
5.
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
A.主张建立民族教会 |
B.宣传“因信称义” |
C.主张建立廉俭教会 |
D.宣扬“先定论” |
6.
有人说:“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戴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这里主要强调的是
A.宗教改革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
B.宗教改革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 |
C.宗教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
D.宗教改革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
7.
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
8.
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A.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 B.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 |
C.有利于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 D.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
9.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 |
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 |
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
10.
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A.推动经济发展 | B.缓和民族矛盾 |
C.促进民族融合 | D.巩固政权根基 |
13.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
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这说明商鞅变法主张
A.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 B.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
C.重视农业,抑制工商业 | D.确立土地私有制 |
15.
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 “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一“觉醒”指的是
A.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 |
B.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 |
C.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 |
D.开始人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
16.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材料评论的是梭伦改革措施中的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
C.设立陪审法庭 |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17.
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对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 论据 | 论证 |
A | 王安石是江西籍官员,他的幕僚多为江西、福建籍官员。 | 江西、福建籍官员多为北民南迁的迁移家族(如王安石),迁移家族的特点是求变多于守成, |
B | 政治重心迁到南方不久。 | 初入南方,为适应南方经济发展要求必须改革。 |
C |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 北宋初期以来逐步形成的“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国家内外交困。 |
D | 王安石一生在南北多地为官。 | 丰富的南北阅历,使王安石既不同于北方士人,又与南方士人相异。 |
A.A |
B.B |
C.C |
D.D |
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法西斯处于战略优势地位的原因有()
①对战争蓄谋已久,准备比较充分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战备松懈 ③法西斯采取“闪电战”的战术 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①对战争蓄谋已久,准备比较充分 ②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战备松懈 ③法西斯采取“闪电战”的战术 ④英法等国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下图的①②③④召开了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以下关于四次会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
B.②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 |
C.③决定在1944年5月由美英军队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 |
D.④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重要问题交换了意见 |
21.
下列对20世纪30年代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最准确的解释是
A.纵容德国进攻苏联的政策 |
B.牺牲小国利益以求自身安全的政策 |
C.与法西斯妥协,牺牲局部和小国利益以求一时和平并将“祸水东引” |
D.维护自身霸权,牺牲弱小国家利益 |
24.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 )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
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
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④ |
25.
华盛顿会议期间,中国要求在会内讨论山东问题,日本要求会外直接交涉。最后在美国的设计下,作了在华盛顿会议的“边缘”进行会谈的安排,由美、英两国列席观察以及必要时调解纠纷以弥分歧。这反映了
A.美、日在山东问题上利益一致 | B.美、英对日本形成一定牵制 |
C.中国未能维护本国利益 | D.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获利者 |
3.选择题- (共6题)
29.设集合M={A0,A1,A2,A3,A4,A5},在M上定义运算“⊗”为:Ai⊗Aj=Ak,其中k为i+j被4除的余数,i,j=0,1,2,3,4,5.则满足关系式(a⊗a)⊗A2=A0的a(a∈M)的个数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