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南郑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642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
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
(2)结合史实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实现“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2.
近代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名称
时间
发动国家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

英国
《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 一1895年
日本


1900 一1901年
德国等8 国
《辛丑条约》
 
(1)填写材料一中的表格(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近代前期,无数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一条“不是先占领城市后取乡村,而是相反的道路”,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的主要历程;从这一历程你得到什么启示(谈一点即可)?
3.
影响外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 1 ) 尼克松访华对中美关系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 (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
——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
( 2 )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原因。

2.单选题(共21题)

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5.
古罗马法中关于“排放雨水之诉”规定:除非邻人之建筑物将倾等原因,邻人不应因单方利益而改变雨水的自然流道。这一规定
A.强调遵循自然规律
B.注重保护私人利益
C.通过立法防灾治灾
D.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6.
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
A.《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B.公民法的出现
C.万民法的出现
D.《民法大全》的编篡
7.
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 分权与制衡
B. 民主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共和原则
8.
下列有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国宪法共同点正确的是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B.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
C.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D.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9.
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灾难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是
A.左宗棠收复新疆B.反割台斗争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D.义和团运动
10.
立足19世纪中期,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太平天国运动领导者所采取的措施中,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A.以“囯”字代替“國”字,取王居其中之意
B.采用宗教,建设天国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颁布《资政新篇》
11.
“在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这表明
A.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农村
B.中共已从幼稚走向成熟
C.坚定的信念是长征胜利的保证
D.党内要根除“左”倾错误
12.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B.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配合D.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13.
2017年1月,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起自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14.
1917年11月某天晚9点45分,在冬宫身后涅瓦河畔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拉开了总攻的序幕,数万名工人与士兵潮水般冲进了冬宫的大门。这一情景发生在
A.英国伦敦B.法国巴黎
C.俄国彼得格勒D.中国南京
15.
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这一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B.继承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借鉴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
D.只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
16.
周恩来曾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就是从天安门走向天安门。”前一个天安门是指五四运动,那么后一个天安门是指
A.开国大典
B.1949年政协会议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17.
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政策D.多边外交战略
18.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B.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了许多问题D.民族矛盾尖锐
19.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20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的过程中制作的一幅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B.西欧和日本取得了同美国同等的地位
C.世界经济政治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D.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20.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社会制度的不同
C.意识形态的对立
D.处置德国的分歧
21.
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 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D. 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华约的建立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出台D.经互会的成立
23.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引起世界格局变化的根源是()
A. 俄罗斯走出低谷     B. 中国的崛起
C. 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 D. 日本、西欧的崛起
24.
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3.选择题(共1题)

25.读图回答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