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6题)
1.
阅读有关“英国议会改革”的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英国第一次进行议会改革: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同时,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权。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贵族地主势力进一步降低;1/ 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1885 年通过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基本实现平等代表制.
1911年,议会又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将议会期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二是下院议员实行薪金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下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但是上院仍是保守力量的堡垒,成为英国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获得通过,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已婚的有自己独立财产的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8 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英国议会改革”大事记
1832年,英国第一次进行议会改革: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新兴工业城市获得较多议席.同时,选民人数大大增加,工业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得到选权。到1832年英国大约有16%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46个“衰败选区”被取消,贵族地主势力进一步降低;1/ 2的成年男子获得了选举权。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许多农民获得选举权,男子普选权基本实现。1885 年通过法案,重新划定选区,基本实现平等代表制.
1911年,议会又进行了两项改革.一是将议会期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二是下院议员实行薪金制。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下院已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但是上院仍是保守力量的堡垒,成为英国政治进步的主要障碍。
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获得通过,上院否决权被极大削弱。
1918年,第四次议会改革,30岁以上已婚的有自己独立财产的女性获得选举权;
1928 年,第五次议会改革,21岁以上不分种族、性别、社会地位、职业,所有成年公民普选权实现。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议会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体现的发展趋势。
2.
阅读图片材料,完成问题。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中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展进程

——摘编自杜岗《论中国和平发展中的军事力量需求》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图中内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中一组或多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图中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看法,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铜钱外流的现象格外严重,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当时,日本、朝鲜、交趾等国商品经济发展,但本国货币铸造粗劣,数量不足。而宋朝的铜钱合金成分较为稳定,具有强度大、耐磨性等优点,国家对铜钱的铸造、流通过程的管理与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铜钱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各国都输入和使用宋朝的铜钱。南宋时,在南宋境内一缗钱到了金朝就可抵数贯来用,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购买力更甚,海外诸国的物品,“凡值一百贯文者,止可十贯文得之;凡值千贯文者,止可百贯文得之。”铜钱外流使得中国境内的铜钱迅速减少,甚至加剧了宋朝的钱荒现象,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宋朝历代皇帝经常下达铜钱出口的禁令。为了弥补铜钱铸造原料的不足,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铜禁,内容包括有铜矿采炼所得原铜一律由国家统一收购,禁止私自制造铜器,禁止携带出境。
材料二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国债制度、银行网络相继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18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国内产品供过于求,英国政府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与此同时,英镑随着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源源不断地输出,在国际化道路上飞速前进。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通过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触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极重要的国际货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铜钱和英国英镑大量输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和英国政府面对货币外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材料一宋代铜钱外流的现象格外严重,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当时,日本、朝鲜、交趾等国商品经济发展,但本国货币铸造粗劣,数量不足。而宋朝的铜钱合金成分较为稳定,具有强度大、耐磨性等优点,国家对铜钱的铸造、流通过程的管理与干预,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铜钱的质量和信誉,因此各国都输入和使用宋朝的铜钱。南宋时,在南宋境内一缗钱到了金朝就可抵数贯来用,铜钱在海外诸国的购买力更甚,海外诸国的物品,“凡值一百贯文者,止可十贯文得之;凡值千贯文者,止可百贯文得之。”铜钱外流使得中国境内的铜钱迅速减少,甚至加剧了宋朝的钱荒现象,从而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宋朝历代皇帝经常下达铜钱出口的禁令。为了弥补铜钱铸造原料的不足,宋政府实行严格的铜禁,内容包括有铜矿采炼所得原铜一律由国家统一收购,禁止私自制造铜器,禁止携带出境。
材料二17世纪中后期,英国经历了“金融革命”,信贷工具、国债制度、银行网络相继产生,英国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18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国内产品供过于求,英国政府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逐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与此同时,英镑随着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源源不断地输出,在国际化道路上飞速前进。1816年,英国议会通过《金本位制度法案》,率先推行金本位制,规定1英镑含金量为7.32238克,通过金本位制的确立,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触体系。19世纪后半期,英镑成为当时世界极重要的国际货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铜钱和英国英镑大量输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和英国政府面对货币外流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原因
4.
改革既是引领社会进步的主要途径,也是引导社会风气的一种主要方式。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材料一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引者注:“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摘自《诗经·秦风·无衣》
材料二“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
——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
(1)材料一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怎样的社会风气?请结合所学指出在商鞅变法后这一风尚于秦国更盛的主要原因。古代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这一结论。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历史上成功的两次改革,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最主要相同作用是什么?两者成功又具备了哪些相同因素?
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材料二日本在1995年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靖国神社旁边,神社里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许多战犯的遗骸。纪念馆里主要的展品是日本官兵用过的靴子和衣物,至于展示日军罪行的展品则一件也没有。日本退伍军人联合会主席崛江正夫解释说:“修纪念馆的初衷是通过展出战争期间军人们用过的物品悼念战争期间死亡的灵魂。这样,他们的子孙就能以此为荣。”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致力于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针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强调,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应在国际事务,特别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安理会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应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涉及各地区的改革方案应首先在各地区内达成一致。
韩国领导人卢武铉指出,1945年,世界大国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大量牺牲,这些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创始常任理事国具有影响国际秩序的实力和道德名分。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也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此情况下,有必要考虑这样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作了什么贡献,是否具有道德方面的合法性。卢武铉说,推选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当具有地区代表性。例如,拟代表亚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只有得到该地区国家的支持才具有地区代表性。
(1)根据材料一,日本天皇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做法反映了日本国内在对待法西斯侵略历史的态度上存在一种怎样的倾向?潜在的危险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对法西斯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对于它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造成了什么影响?除此之外,材料三认为,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有哪些条件不符合?
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斯乃皇祖皇宗之遗范,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然自交战以来,……已阅四载,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诏书
材料二日本在1995年建立了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靖国神社旁边,神社里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在内的许多战犯的遗骸。纪念馆里主要的展品是日本官兵用过的靴子和衣物,至于展示日军罪行的展品则一件也没有。日本退伍军人联合会主席崛江正夫解释说:“修纪念馆的初衷是通过展出战争期间军人们用过的物品悼念战争期间死亡的灵魂。这样,他们的子孙就能以此为荣。”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致力于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针对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问题,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强调,联合国作为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应在国际事务,特别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安理会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应坚持地域平衡原则,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涉及各地区的改革方案应首先在各地区内达成一致。
韩国领导人卢武铉指出,1945年,世界大国为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了大量牺牲,这些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创始常任理事国具有影响国际秩序的实力和道德名分。但是,现在有的国家也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此情况下,有必要考虑这样的国家对世界和平作了什么贡献,是否具有道德方面的合法性。卢武铉说,推选新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当具有地区代表性。例如,拟代表亚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只有得到该地区国家的支持才具有地区代表性。
(1)根据材料一,日本天皇认为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做法反映了日本国内在对待法西斯侵略历史的态度上存在一种怎样的倾向?潜在的危险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对法西斯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对于它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造成了什么影响?除此之外,材料三认为,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还有哪些条件不符合?
6.
阅读下面有关张学良的材料,回答问题。
张学良(1901年—2001年),字汉卿,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人称“少帅”。
“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三省沦亡。
1935年,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到陕西“剿共”。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运动的新高潮,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和解。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训斥,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学良被后人关注的原因。
张学良(1901年—2001年),字汉卿,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人称“少帅”。
“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20万东北军不战自退。不到半年,东三省沦亡。
1935年,张学良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到陕西“剿共”。此时,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北京)学生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掀起了全国抗日运动的新高潮,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停战和解。1936年12月,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张、杨多次劝说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都遭到训斥,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学良被后人关注的原因。
2.单选题- (共8题)
7.
马克思认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揭示了罗马法经历千余年而影响犹存的原因 |
B.法律是人类生活中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
C.立法者与自然科学家的工作有共通之处 |
D.法律是立法者意志的体现 |
8.
(题文)美国学者斯科特·戈登在《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中写道:……社会的全盘重建是必要的,而这一伟大任务只有具有不受拘束的坚定且无情的政府才能完成。……美国的政治发展……并没有摒弃英格兰的政治遗产;相反,美国政治重建的设计师试图保持并完善这种遗产。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都必须对国会(议会)负责 |
B.美国联邦政府的职能相当于英国的责任制内阁 |
C.美、英两国都通过颁布宪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
D.美国和英国一样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
9.
观察漫画《畸形动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 美方行径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②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③ 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背道而驰
④ 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① 美方行径严重违反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
② 严重干涉中国内政
③ 与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背道而驰
④ 严重危害中国国家安全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10.
***各国事务衙门函》中指出:“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
B.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
C.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
11.
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③ |
13.
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B.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 |
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
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