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一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宜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四个政治派别的观点?
(2)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3)以上四种不同的政治派别分别掀起了哪些运动?
材料一: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一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二: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宜就,二者斯强矣。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达到这三样目的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善至美的国家
材料四: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哪四个政治派别的观点?
(2)材料四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3)以上四种不同的政治派别分别掀起了哪些运动?
2.单选题- (共29题)
3.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
A.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 |
B.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
C.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
D.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
4.
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
B.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 |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
D.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
6.
“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材料所描述的这部法律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
C.主要维护了平民利益 |
D.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
7.
***曾说,“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对此论述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①五四运动直接促进中国的制度变革
②五四运动动摇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8.
“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发而发,而于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下列不属于此次运动成果的是
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
B.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
C.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
D.在北京、上海掀起抗日救亡运动 |
9.
下列关于“九一八事变”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使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B.它使中国的社会矛盾开始发生变化 |
C.它使中国共产党立即提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 |
D.它冲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13.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
15.
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描述:“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行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被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他描述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
B.维新运动 |
C.义和团运动 |
D.辛亥革命 |
19.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它的发表,标志
A.全国抗战终于实现 |
B.中国开始进行抗战 |
C.国民政府放弃战略进攻 |
D.正面战场正式开辟 |
20.
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的声明指出:“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下面哪一史实可以佐证这一声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
B.国共联合赢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
C.全民族抗战正式爆发 |
D.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英勇抗战 |
21.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一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要在活动中实现合法化,仪式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生政权的国际影响力 |
B.标志着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站了起来 |
C.强化了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 |
D.意味着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的到来 |
22.
新中国建立后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时期又设立经济特区;港澳回归后,特别行政区建立。以上活动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A.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 B.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
C.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
24.
粉碎“四人帮”时,针对当时国情胡耀邦提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这说明当时工作重心是
A. 坚决拥护邓小平领导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A. 坚决拥护邓小平领导
B.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25.
《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
26.
“从整体来看,中国的外交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高明外交,在国际社会上、在国际组织多边的框架内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能体现这种“高明外交”的是
A.提出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发展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多边外交 |
C.团结第三世界国家人民共同反帝 |
D.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29.
1974年***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
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
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 |
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 |
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30.
下列各项反映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是
A.“学生含冤,属地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风雪” |
B.“民众雪耻心坚,全市罢工:本店金钱主义,独自开张” |
C.“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 |
D.“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 |
3.选择题- (共5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