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6183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8/2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样的农业耕作方式?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据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图四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4)图三四和图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商人是古代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但其社会地位却很低,原因何在?谈谈你对商人的认识。

2.单选题(共34题)

2.
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城邦在市政广场上建母亲神的圣殿,将城邦所有的法律、法令、公民大会和500人议事会的决议,以及收支账目俱都存放于此,以供公民们查询。其目的在于
A.增强公民参政意识
B.保障公民平等
C.宣扬神权至上观念
D.维护贵族政治
3.
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
A.具有超越时空的适用价值
B.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D.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4.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5.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同外国缔结同盟及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以帝国名义宣战,必须取得联邦议会的同意,除非联邦的领域已遭受攻击……”。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6.
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7.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这“三次高潮”的相同点是(  )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8.
1947年底,***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匪帮的车轮,使之走向颠覆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即在前头。”***作出此判断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内战
B.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D.国民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9.
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结束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
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
C.帮助朝鲜实现真正的独立
D.清除清政府在朝鲜的影响力
10.
雷颐的《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C.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D.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11.
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
A.袁世凯己被列强选为新的代理人
B.各国对清廷己普遍失望
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
D.革命己危及列强在华制益
12.
某学习小组拟对下列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订一个研究课题
A.十月革命的发展历程
B.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实践
C.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不断发展
D.巴黎公社革命的产生和影响
13.
“一国两制”的构想一提出,就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理解、支持,中英、中葡很快就达成了解决港澳问题的协议,台湾与大陆也打开了沟通的渠道。这显示出
A.构想的合理性与初步成效
B.和平发展观已深入人心
C.世界认同一个中国的理念
D.形式比原则更有生命力
14.
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到:“(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A.消除了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B.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15.
杜鲁门曾经声称:“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杜鲁门主义是马歇尔计划的延续和扩大
B.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C.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更精巧的杜鲁门主义
D.都是美国遏制战略的组成部分
16.
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中心力量的挑战。”对于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至今稳定
B.其他中心力量包括日本、中国、欧共体等
C.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指的是苏联解体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已经形成
17.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18.
歌曲《青花瓷》好评如潮,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新路”。下列关于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B.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C.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D.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珍品
19.
下列有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长江流域的制瓷业,后缓慢发展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1.
中国近代某企业在开办初期,以运输漕粮为主,不揽客货,不与洋商争利。后来企业改组,吸纳大量民间资本,使得业务兴隆,盈利上升,发挥了与洋人争利的作用。该企业应该是
A.轮船招商局
B.天津机器制造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总局
22.
下列史料可以用于研究先秦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推行
B.农业生产技术日趋成熟
C.盐铁官营制度逐渐强化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23.
从明万历十六年至清朝灭亡止,前后有过五次不同程度对规定“雇工人”涵义的“条例”进行修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
C.人身依附关系彻底瓦解
D.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
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舞台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这反映了
A.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逐渐加深
C.发展中国家谋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区域集团化是实现全球化的步骤和途径
25.
杨奎松教授把“大跃进”发动的原因归结为两点:一是过强的民族悲情意识;一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你认为“民族悲情意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近百年的屈辱发展历程
B.中美关系的破裂,美国对中国实施积极封锁
C.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缺乏
D.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
26.
抗战时期,部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克服重重险阻,自近代工业集中的东部地区迁移至西南大后方。以下对其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加快了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B.为中国抵抗日本的侵略保存了力量
C.避免了中国经济遭受日本掠夺破坏
D.根本上改变了晚清以来的工业格局
27.
1921年春,苏俄一些地区发生饥荒。列宁命令宰杀一批马匹,把马匹分配给灾区农民,以便让他们度过饥荒。可农民却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战争的灾难
B.苏维埃政权遭到了苏俄人民的反对
C.农民要求恢复沙皇专制统治
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28.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不断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说明其民主政治使其政府决策出现多变性
B.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强调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C.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都体现了国家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必须依据时代和国情的需要
D.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或干预
29.
一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下列言论能体现西方福利制度实质的是
A.“各自凑钱的聚餐”
B.“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
C.“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人人"
D.“资本家吃火腿,不得不给工人香肠”
30.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31.
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共和国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等等。”这些建设项目的新建
A.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B.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D.工业生产出现了冒进倾向
32.
从1978年开始,中国党政高层出访活动日益频繁。1978年至1980年,对发达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57%,对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41%。这些出访活动
A.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B.打开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
C.为改革开放的启动创造了条件
D.标志着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确立
33.
中国的改革是根据中国的实际,选择“体制外先行”的路径。即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以市场经济的“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在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渗透。选择从体制外改革是为了
A.保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
B.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C.逐渐缓解原有体制的弊端
D.更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
34.
如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确的是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B.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C.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35.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3.选择题(共1题)

36.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