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张澜的一次讲话
(5)材料五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怎样的地位?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张澜的一次讲话
(5)材料五中的“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在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具有怎样的地位?
2.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华诞,某校高中学生开展了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组一、围绕“艰苦探索”提出问题: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哪些条件?
(2)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修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1927年10月,***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小组二、围绕“光辉历程”展开调查: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结合下列四幅插图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做的主要贡献?

小组三、围绕“伟大复兴”进行论证: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还在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祖国的统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小组一、围绕“艰苦探索”提出问题: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当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哪些条件?
(2)1922年在中共“二大”上,把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军阀,建立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做出这一修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1927年10月,***率领部队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由此开辟了怎样的中国革命道路?
小组二、围绕“光辉历程”展开调查: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之一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4)结合下列四幅插图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做的主要贡献?

小组三、围绕“伟大复兴”进行论证: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功绩还在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祖国的统一,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5)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3.
(17分)二战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随着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国际关系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二战后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1 分)这一政治格局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 分)
材料二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材料二中“几个世界实力中心……将决定未来的中心”表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指出其历史背景。(3分)
材料三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分)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4)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4分)
材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二战后怎样的国际政治格局?(1 分)这一政治格局对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2 分)
材料二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材料二中“几个世界实力中心……将决定未来的中心”表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指出其历史背景。(3分)
材料三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20世纪80年代对外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当时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分)
材料四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不但经受住严峻的考验,而且始终抓住发展经济、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引自《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
(4)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4分)
2.单选题- (共13题)
4.
在雅典的民主制下,下列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城邦全体居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公民大会
①一个中亚成年男子为躲避国内政治迫害来到雅典,取得了各种民主权利
②公民帕德玛因为邻里纠纷而向公民大会申述
③雅典的民主制激发城邦全体居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
④公民阿萨德和妻子一起参加公民大会
A.② | B.②③ | C.①②③ | D.③④ |
5.
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以下选项最能反映材料本质的是
A.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方式 |
B.雅典民主政治,其实就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政治 |
C.雅典民主的泛滥,导致国家权力的误用 |
D.用豆子抓阄的办法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
6.
罗马《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八条规定:“用人为的方法变更自然水流,以致他人财产遭受损害时,受害人得诉诸赔偿。”这说明罗马法
A.维护了财产私有 | B.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
C.维护奴隶制度 | D.体现充分的民主性 |
7.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决议。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实际上对英王负责 |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决议 |
8.
根据1875年宪法的规定,对法国共和政体运行基本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议会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
B.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责 |
C.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
D.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 |
9.
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下图是该剧中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10.
20l4年的暑期,小辉同学参加了“红色之旅”,旅行团一行从江西瑞金启程,途经贵州遵义等地,最终到达陕北。与这一线路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红军长征 | B.百团大战 |
C.三大战役 | D.渡江战役 |
11.
1945年5月9日,莫斯科人们在纵情欢庆胜利。时任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则发出惊人论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新的战争则刚刚开始。”“新的战争”在政治上的表现( )
A.联合国的成立 | B.杜鲁门主义 |
C.马歇尔计划 | D.北约组织成立 |
12.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其理论和实践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以下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直接指导了巴黎公社的夺权尝试 |
B.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
C.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了现实 |
D.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想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
13.
学习了“一国两制”后,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符合“一国两制”理论的是
A.甲:“一国两制”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不适用于其他国家 |
B.乙:“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性质 |
C.丙:“一国两制”会很快改变港、澳、台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
D.丁:“一国两制”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回归问题 |
15.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战后欧洲( )
A.丧失了世界政治中心的地位 | B.面临着美国和苏联的威胁和控制 |
C.出现了政治危机和社会动荡 | D.欧洲霸主地位不复存在 |
16.
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王维多利亚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
B.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
C.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
D.议会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