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2)归纳材料一、二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材料一 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平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2)归纳材料一、二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材料二 “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 乡贤是指乡里中德行高尚的人,其对乡村社会的影响被称为乡贤文化。商代诞生最早的乡贤——宗族长。西周设“乡师”,掌管所治之乡的教化、稽核人口数字及老幼贵贱废疾等情况,听其狱讼。春秋战国设立乡里制度,乡贤被称为“父老”。在自发性邻里自治下,帮助无法维持生存的民户得到富裕民户的借贷或救济、收养孤弱、排解邻里之间的矛盾。汉初,乡贤父老被归到集权的控制体系中来,建立“三老制”,主要职责是教化乡民为善及民间自治。东汉以来随着选官制度的变化,逐渐形成乡绅群体。他们主要由本地中小地主、科举落第的知识分子、退休返乡的中小官吏及宗族元老等一批在当地基层有影响的人物组成。明中后期,乡绅成为政府与乡民之间的连接、监管纽带,为维护乡村秩序稳定和促进基层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编自徐丹《传统乡贤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
材料二 “文革”后,乡村从“一大二公”旧体制中解放出来,但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至90年代,在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社会精英持续流失,乡村社会内部缺乏组织领导乡民进行乡村现代建设的本土精英,总体上呈现出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不断边缘化、老龄化、贫困化的双重趋势。由此,传承发扬乡贤文化成为一种共识。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村委会组织法》,在法律层面规定乡村自治。借助重建乡贤文化实现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摘编自季中扬《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乡贤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乡贤文化呈现的新特点,并简析其兴起的时代背景。
3.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首先以精兵简政为主,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其次,改革领导班子,优化干部队伍。逐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减少各级各部门领导的副职。同时,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选拔能够开创局面的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这次改革之后,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降到60岁,局级干部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4岁。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特点。(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9题)
4.
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下列对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都最终建立了民主革命政权 |
B.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
C.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
D.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5.
武昌起义发生后,最早用“革命”来称谓并且连续密集报道的是《民立报》。1911年10月13日,《申报》开始持续报道辛亥革命,此后,各地报刊纷纷刊载相关消息。事发一个月后,即有专论此事的《中国革命史》出版,提出:“此次革命甫越数星期,响应人数已非一处。”以上史实说明( )
A.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B.革命促进近代报刊兴起 |
C.革命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 D.民国政府注重舆论宣传 |
7.
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位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
B.红军长征宣传了北上抗日主张 |
C.百团大战等捷报鼓舞了民众抗日的信心 |
D.全面抗战激发了空前爱国热情 |
8.
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
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 |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
9.
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的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 “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 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 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 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A. “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
B. 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
C. 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
D. 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
10.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该谈话的发表
A.表明“一国两制”思想内涵开始形成 |
B.标志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
C.反映了祖国大陆放弃武力统一的方式 |
D.直接促成海峡两岸“三通”得以实现 |
12.
1949年,***强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1957年,***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B.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 |
C.因实际的需要而随意改变 |
D.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
13.
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
A.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 B.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 |
15.
学界关于明代货币白银化产生的内在机理,至少有市场发展需求说、贡赋体制吸纳说、需求稳定通货说、宋代白银货币化延续说等四种说法。据此可知,对于明代货币白银化
A.各种说法自相矛盾均不足为信 |
B.第一种说法违背基本经济常识 |
C.探讨视角多元利于进一步研究 |
D.第四种说法稳妥准确最为可信 |
16.
乾隆二十年,清廷重申行商承揽茶叶、生丝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此举
A.将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 |
B.加强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 |
C.是大力发展朝贡贸易的必然结果 |
D.对广州十三行的经营权有所压制 |
18.
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己未,不得禁止”。从中可以得出
A.宋朝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市的管理制度废除 |
C.宋代的市突破时空限制 |
D.新的经济因素出现 |
19.
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注重把握农时
D. 注重使用肥料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注重把握农时
D. 注重使用肥料
21.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
B.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
22.
(题文)1912年,北洋政府以中西医“致难兼采”为由,完全把中医排除在西学教育系统之外。1929年2月,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后因中医界强烈反对,蒋介石下达批谕撤销。上述材料表明
A.政权更迭导致中医发展举步维艰 |
B.新文化运动导致中国文化全面转型 |
C.中西融合因文化冲突而难以奏效 |
D.中医面临近代社会变革的严峻挑战 |
23.
1867年,洋务派所办的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却遭到了监察御史张盛藻以“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的理由反对。据此可知,当时兴办洋务
A.遭到了中央高级官员的破坏 |
B.缺少最高统治者的明确支持 |
C.面临着新型人才短缺的瓶颈 |
D.提出了废除旧教育体制要求 |
24.
“二五”计划初期,***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由此可见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 |
B.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 |
C.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 |
D.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 |
25.
邓子恢在《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指出:“适合于目前农业生产特点的生产责任制,是鼓舞社员积极劳动,改进技术、提高劳动效率的良好制度。”邓小平在1962年6月下旬中央书记处讨论责任田问题时也表示了支持的意见,肯定了安徽实行责任田的办法。”从材料推断正确的是
A.中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分户经营 |
B.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激进的“左倾”思想 |
C.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在长期酝酿和思考中提出来的 |
D.60年代邓小平实事求是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推广 |
26.
下表为某学者对中国1952—1987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百万吨)的统计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以发展农业为核心 |
B.五十年代以来粮食产量逐步提高 |
C.“文化大革命”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
D.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显著 |
27.
1987年,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获批准,允许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业余从事科学技术兼职工作。此举
A.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兴起 |
B.阻碍了乡镇企业技术革新 |
C.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需求 |
D.体现了行政命令作用明显 |
28.
世情小说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种种世态人情的小说。《醒世姻缘传》全书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A.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
B.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
C.佛教观念影响很大 |
D.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
29.
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
B.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
C.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
D.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
30.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在1949—1979年间,城市化率年均增长只有0.28个百分点,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干预 |
B.1959-1961年经济困难,城镇居民粮食供应困难 |
C.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崩溃,生产力水平较低 |
D.“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
31.
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