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如何?
材料一 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时期。
时间 | 特点 | 情况 |
1950~1958年 | 指数增长期 |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
1959~1962年 | 非常时期 |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
1963~1965年 | 指数增长期 | 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
1966~1975年 | 非常时期 | 几乎零增长 |
1975年以后 | 指数增长期 |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年份 | 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的总数 | 全国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数 | 全国每百万职工中科技人员数 |
1952年 | 42.5万人 | 少于7.5人 | 269人 |
1987年 | 889.4万人 | 83.1人 | 889.43人 |
1989年 | 996.1万人 | 88.1人 | 967.6人 |
材料三 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材料四 1978年3月18日至3月21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开幕式上,邓小平作了长篇讲话。这个讲话从始至终贯穿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的精神。(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个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如何?
2.
教育是发展之本。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汉教育、洋务教育与新时期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材料一 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汉书·循吏传》
材料二 洋务时期的新式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完善之处,学堂种类不多、规模不大,教学内容又始终笼罩在“中学为体”的氛围之中,并一直没有摆脱附属科举的地位,然而它却在延续千年的封建教育堡垒上第一个打开了缺口,吹入了新风,植下了新学的种子。——杨益茂《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教育》
材料三 一位78级学生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翁发展教育的举措及贡献。(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西汉教育、洋务教育与新时期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 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材料二 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种类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 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 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以上材料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请回答: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 1958年9月13日至20日,根据8月北戴河会议搞“大跃进”的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了文艺创作座谈会,提出要像生产1 070万吨钢一样,在文学、电影、印刷、美术、理论研究等方面放“卫星”,文艺要表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产主义萌芽,创作和批评要靠群众,都要搞群众运动,掀起了“文艺大跃进”。
材料二 1965年11月,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后,很快掀起了群众性的批判运动,并迅速发展到史学界、哲学界、经济学界等社会科学领域……许多书刊被批评、收缴、查禁。全国图书、杂志、报纸的出版种类急剧下降。1965年全国图书出版共20 143种,杂志790种,报纸343种,到1968年,图书下降到3 694种,杂志降到22种,报纸降到42种。
——以上材料摘自何理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 在文化艺术领域,由于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等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十年改革中,反映我国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
——摘自尹凤英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请回答: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文化艺术领域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结合相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单选题- (共25题)
4.
观察《国家财政拨款科学研究经费支出总额表:》(单位:亿元),其中基建支出的变化主要反映出( )
| 1988年 | 1985年 | 1980年 | 1960年 |
科研经费 | 93 | 83 | 53.3 | 22.7 |
基建经费 | 25 | 18 | 11.3 | 11.1 |
总额 | 118 | 102 | 64.6 | 33.8 |
A.经济建设规模的萎缩 | B.科研浪费现象日益严重 |
C.科研条件的逐步改善 | D.财政拨款的使用率不高 |
5.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
6.
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 B.“双百”方针 |
C.“科教兴国”战略 | D.“三个面向”方针 |
7.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包括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②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③周恩来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
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8.
1980年初,风光片《三峡的传说》插曲《乡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风靡全国,但因唱法上的创新遭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被批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播3年,其说明
A.改革开放还未实行 |
B.“不结盟”外交正推行 |
C.“文革”理论未被否定 |
D.“双百”方针贯彻的必要性 |
9.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究其原因是
A.“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
B.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
C.雄厚物质基础的保障 |
D.主观努力拼搏的结果 |
10.
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
B.“百花齐放”的主张 |
C.“文化革命”的观点 |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11.
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 |
B.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 |
C.揭开了改革开放大潮的序幕 |
D.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
12.
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
D.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 |
13.
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年 | 1953年 | 1957年 | 1962年 |
33.1% | 14.9% | 9% | 6.8% |
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 |
B.“左”倾错误的泛滥 |
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 |
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 |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15.
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这一“突发消息”是
A.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 |
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 |
C.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
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
16.
“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
B.贯彻“双百”方针 |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D.实现“十二五”规划 |
17.
1957年,正当天津庆祝社会主义锣鼓喧天之际,何迟一气呵成写就了《统一病》,讽刺整个社会“穿一样的衣裳吃一样的饭,一样的思想说一样的话”。后来在“文革”中被折磨致残的何迟躺在床上对人苦笑说:“我是自投罗网。”这一现象实际上说明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进步人士的抵制 |
B.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得不到一些人的理解 |
C.文艺和科研领域呼唤“双百”方针的提出 |
D.“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
18.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情问题。这集中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 |
B.照搬苏联经验 |
C.强调政治导向 |
D.发展急于求成 |
19.
“反思”一词,首次出现于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著作中,他将“心灵内部活动的知觉”称为“反思”。而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这个词却具有特定的意义,意指在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出现该种文学的根源在于
A.“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心灵带来了创伤 |
B.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C.“五讲四美”活动的大力开展 |
D.“双百”方针开始得到复兴 |
2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电子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等产量增长迅速。这反映了
A.新兴产业成为经济主导 |
B.传统产业出现较大退步 |
C.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
D.“科教兴国”战略贯彻实施 |
21.
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时间 | 1977年 | 1979年 | 1984年 | 1988年 | 2008年 | 2011年 |
录取率% | 4.8 | 6.1 | 28.7 | 24.6 | 57 | 72.3 |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
22.
“双百”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 |
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
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
23.
考古表明,原始社会时,水稻亩产约50千克。清代时太湖流域水稻平均亩产约278千克。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至1998年,亩产达450千克。2017年,袁隆平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亩产达1149.02千克。袁隆平院士的研究
A.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
B.使得我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 |
C.解决了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
D.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
24.
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
25.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他对中国航天军事科技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
26.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轨迹应是
A.开基创业→出现偏差→进行调整→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
B.开基创业→进行调整→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健康发展 |
C.开基创业→出现偏差→严重破坏→全面整顿→健康发展 |
D.开基创业→健康发展→出现偏差→严重破坏→进行调整 |
27.
姚文元在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中写道:“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对此分析评论正确的是
A.对文革前17年教育的估计、总结基本符合史实 |
B.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
C.观点错误,没有看到文革前我国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
D.观点正确,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占主导 |
28.
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