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汉冶萍公司和八幡制铁所为中日两国历史上的重要钢铁企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张之洞从1890年至1896年4月,先后动用官款达5829629两(包括投产后亏损额)。这批巨款除由清政府拨给部分外,其余全部由张之洞东拉西凑各地方官款予以弥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库空如洗,无力顾及新式工业的需要,加之各省又分摊着战后赔款负担,再也没有余力接济汉阳铁厂的经费。1908年,经清政府农工部注册批准,盛宣怀将“官督商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正式开启了汉冶萍公司“商办”时期。1913年,汉冶萍公司与日本签订了1500万日元的借款合同,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的大冶铁厂工程相继开工。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债务关系,不得不受制于日本。重息借日债,年年积累,愈欠愈增。从此以后,日本牢牢地掌握了汉冶萍公司,使汉冶萍公司陷入不能独立发展的困境,相反却大大地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日本官营的八幡制铁所历次扩建计划就是以从汉冶萍掠夺的铁矿石和生铁原料为依据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钢铁价格猛涨,而汉冶萍公司因为契约的柬缚,致使销售日本的铁矿石和生铁的价格不能提高,坐失发展的良机,从此一蹶不振。再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汉冶萍公司终因巨债缠身,入不敷出,至194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的汉冶萍公司清理委员会接收为止,既不产铁,也不产钢,从而结束了58年(1890-1948年)的历史。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公司和日本八幡制铁所建立初期的共同特点,分析两家企业命运成败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 张之洞从1890年至1896年4月,先后动用官款达5829629两(包括投产后亏损额)。这批巨款除由清政府拨给部分外,其余全部由张之洞东拉西凑各地方官款予以弥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库空如洗,无力顾及新式工业的需要,加之各省又分摊着战后赔款负担,再也没有余力接济汉阳铁厂的经费。1908年,经清政府农工部注册批准,盛宣怀将“官督商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冶萍公司),正式开启了汉冶萍公司“商办”时期。1913年,汉冶萍公司与日本签订了1500万日元的借款合同,以扩大生产为目的的大冶铁厂工程相继开工。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债务关系,不得不受制于日本。重息借日债,年年积累,愈欠愈增。从此以后,日本牢牢地掌握了汉冶萍公司,使汉冶萍公司陷入不能独立发展的困境,相反却大大地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发展,日本官营的八幡制铁所历次扩建计划就是以从汉冶萍掠夺的铁矿石和生铁原料为依据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钢铁价格猛涨,而汉冶萍公司因为契约的柬缚,致使销售日本的铁矿石和生铁的价格不能提高,坐失发展的良机,从此一蹶不振。再加上国内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汉冶萍公司终因巨债缠身,入不敷出,至1948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的汉冶萍公司清理委员会接收为止,既不产铁,也不产钢,从而结束了58年(1890-1948年)的历史。
——摘编自周建华《汉冶萍公司历史上的三次变革》
材料二 八幡制铁所创立以来的政府投资单位:日元项目 | 金额 | 备注 |
创立工事费 | 19936810 | 1896年,最初预算为409万日元 |
临时事件费 | 4786825 | 日饿战争时期的军需设备投资 |
第一期扩张费(1906年起) | 10880000 | 为期3年,1906年议会批准,1909年竣工 |
第二期扩张费(1911年起) | 16150029 | 为期5年,1911年议会批准1239万日元, 1915年追加经费,次年竣工 |
第三期扩张费(1916年起) | 71930838 | 为期6年,1916年预算8451万日元,延至 1929年工 |
赈灾费 | 900000 | 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复兴费用 |
若松筑港补助费 | 50000 | 1899年通过 |
设置运转资本支出金 | 4500000 | |
预备金等支出(截至1924年) | 957382 | |
合计 | 130541884 | |
——李海涛《清末民初汉冶萍公司与八幡制铁所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治萍公司建立的原因和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冶萍公司和日本八幡制铁所建立初期的共同特点,分析两家企业命运成败差异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等人修订好的学堂章程,即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同步运作的两大工程。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经历了科考改章科减额和立停科举三个阶段,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清延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给奖,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都给相应的出身奖励,并授以官职或予以升学,按所奖出身大致可以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未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原因。
材料 1904年清政府批准张之洞等人修订好的学堂章程,即所谓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所确立的学制即“癸卯学制”。这个学制通过谕旨颁行全国以后,便成为新政时期各省兴学的范本。废科举与兴学堂是清末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同步运作的两大工程。科举制度的废除大致经历了科考改章科减额和立停科举三个阶段,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清延颁布的《各学堂奖励章程》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给奖,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都给相应的出身奖励,并授以官职或予以升学,按所奖出身大致可以分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五级。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措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废除并未引起巨大社会动荡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3题)
3.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出现了一个新词isegoria,意思是“言论自由”,但这一“自由”只意味着在所有公民的集会上就最重要的问题拥有发言权,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说明古代雅典
A.公民言论自由权被剥夺 |
B.倡导公民关注公共事务 |
C.直接民主制度存在弊端 |
D.缺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 |
4.
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
5.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与李宗仁、汤恩伯等前线将领不同的是,在具体战役上既要考虑“战略”,更要考虑“政略”。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决定开辟淞沪战场的重要“政略”依据是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这说明蒋介石实行该“政略”的主要意图是
A.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
B.确保上海重要的国际市场地位 |
C.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性和树立国际形象 |
D.希望美国出兵以迅速打败日本 |
6.
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
B.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
C.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
D.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7.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上图是2001-2014年金砖国家和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较图,图中上方线条代表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下方线条代表金砖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据此可知


A.各国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
B.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 |
C.金砖国家将领跑世界的经济 |
D.两极格局下的竞争更加激烈 |
8.
宋初,由于官方对茶叶经营权的垄断,用来“市蕃夷之马”的茶叶已无法满足西部少数民族对茶叶的需求,直接滋生了商贾对茶叶运之边地转卖的走私活动,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利润。由此可知,这类走私活动
A.损害了宋朝的财政收入 |
B.加重了少数民族的负担 |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
D.不利于宋朝的军事安全 |
9.
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
10.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
11.
雍正十三年规定:“京城一切无帖(即营业执照)铺户,如有私分地界,不令旁人附近开张;及将地界议价若干,方许承顶;至发卖酒斤等项货物,车户设立名牌,独自霸揽,不令他人揽运,违禁把持者,枷号(拘留)两个月,杖一百。”这表明当时政府
A.限制商业活动 |
B.加强商业监管 |
C.抑制商业兼并 |
D.鼓励商人竞争 |
12.
汉代“楚越之地……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后世“(江浙)财赋之地,人物渊薮什。这表明
A.南北经济差异逐步扩大 |
B.随着人口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
C.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南移 |
D.自然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 |
13.
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
14.
14世纪末,欧洲市场利息为20%到30%,而到了16世纪中期,利息率已不及这个数字的一半。到了18世纪,利息率有时甚至降到3%以下。出现上述历史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
B.金银大量流人 |
C.货币购买力下降 |
D.世界市场形成 |
15.
19世纪60年代,以汉族地主官僚为核心的清朝统治集团发起了洋务运动,史称“同光中兴”;1898年力主变法的光绪帝被囚,百日维新流产;1911年“皇族内阁”的诞生,导致清廷汉官离心,空前孤立。这一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主阶级严重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
B.权力结构的变动影响近代化进程 |
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力量弱小 |
D.统治集团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 |
16.
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调整粮食收购价格、范围,又于第二年进一步扩大退出国家保护价收购粮食品种的范围、拓宽粮食收购渠道。这些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
B.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
C.国有企业自主权的扩大 |
D.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
18.
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 | B.《九章算术》、罗马法 |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日心说 | D.《春秋繁露》、《理想国》 |
19.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贡举考试,他极力排斥当时流行的险怪奇涩的文体,崇尚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录取了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等。这次考试
A.确立了理学的官方哲学地位 |
B.影响了宋代思想文化发展的走向 |
C.体现了北宋重文的基本国策 |
D.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繁荣的现实 |
20.
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
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
21.
20世纪初有人说:“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赢秦氏之焚书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据此,作者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积极吸纳西方文化 |
C.托古改制、维新变法 |
D.中西文化相通相似 |
22.
1892年,薛福成在他的日记里,比较了近代中西工业发展差距甚远的原因,提出“如有能制造新奇便用之物,给予凭单,优予赏赐,独准利息若千年,不准他人仿制”的见解。这一见解旨在说明
A.中西方工业发展差距明显 |
B.利用专利保护促进工业发展 |
C.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
D.通过政府奖励推动技术进步 |
23.
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美术流行。美术家们将大量的历史人物纳入他们的创作题材,如大卫的《马拉之死》(马拉,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的重要领导人)《拿破仑加冕》。他们的这些创作题材是源于现实生活中的
A.革命失败,封建统治加强 |
B.新制度确立,经济发展快 |
C.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
D.社会急剧变化,英雄辈出 |
24.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把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称为近代“黎明之曙光”,而把宗教改革称为“黎明之曙光以后继起的光照万物的太阳”。黑格尔之所以这样评价宗教改革是因为这场运动
A.创立了新的宗教派别 |
B.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
C.提出了新的宗教观点 |
D.使社会各阶层破除了宗教迷信 |
25.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