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所不同,并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在如何维护大一统政权的稳固这一点上,秦皇汉武之间有着共同的认识,即不能容忍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的存在,认识到必须有一种主导性的价值观念来维护一种稳定的社会秩序。儒家认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和严酷的法律无法长久地保持统治的合法性,关键是要使价值系统制度化,从而为现存的秩序提供支持。
——干春松《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
材料二 朱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上述深奥的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他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樊树志《朱熹新儒学:从“伪学”到官学》
材料三 彼(郑子玄,此人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为建立“主导性的价值观”所采取的对策。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宋代朱熹新儒学有哪些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指出李贽的思想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
2.单选题- (共30题)
4.
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下列史实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①辛亥革命——剪发辫,改称呼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③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④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
①辛亥革命——剪发辫,改称呼
②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③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
④新文化运动——中共诞生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5.
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
B.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
D.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
6.
有学者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在梵文佛经的汉译过程中,中国“孝道”观念被大量人为注入佛经,如汉译《菩萨戒本》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再如佛经《善生经》中的“凡有所为,先白父母”和“父母所为,恭顺不逆”。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的影响深远 |
B.佛教丰富了儒家思想 |
C.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
D.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
7.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
C.反对向西方学习 |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
8.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
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
9.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小说《白蛇记》,经宋话本的发展,到明末时,不仅内容与唐宋传奇有本质的差异(由神怪故事变为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恋自由的故事),而且主人公身份也由仕宦子弟,一变而为“生药铺主管”了。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
A.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
B.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
C.市民价值观念变化 |
D.社会主流思想改变 |
10.
《红楼梦》描写刘姥姥入大观园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着,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自鸣钟等西方用品开始传入中国 |
B.官宦人家使用外国奢侈商品 |
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
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 |
11.
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
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
12.
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
13.
《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
14.
有学者发现:中国古代很多重要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成为社会生产力,在19世纪传入欧洲的《天工开物》,被欧洲人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而当时的中国士大夫对这部书是不屑一顾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当时中国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 |
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
C.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
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
15.
历史学家樊树志认为,宋朝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各个领域,都是繁荣与创造的黄金时代。下列属于宋朝时期“创造”的是
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①改革选官制度,破除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②抗衡佛老思想,建立和完善理学
③放宽设“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管
④创制活字印刷术,推进文化传播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6.
鲁迅先生就中国古代科技的发明与应用有一段论述:“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先生所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文化的封闭性 |
B.中西不同的社会环境 |
C.中西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同 |
D.中国古代应用技术落后于西方 |
17.
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
18.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1991年)先生在其先前最后一本书《中国新史》第四章“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中如此评价宋朝:“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与欧洲相比,十一二世纪的中国是先驱,在多数文明层面上远远超前。”下列史实能够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取得重大进步
②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③文人书法尽显“尚意”旨趣
④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①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取得重大进步
②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③文人书法尽显“尚意”旨趣
④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最大的亮点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19.
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为神,宋徽宗时封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三国戏中则一路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帝”。从明代开始每年五月三日,国家和民间都要举行祭拜关羽的活动。关羽形象的变迁折射出
A.戏曲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B.戏曲的兴起固化了大众对历史的认知 |
C.世俗文化发展推动主流思想普及 |
D.世俗文化发展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
20.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观点主要认为“中体西用”理论
A.出发点是在中国实现政治变革 |
B.目的是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
C.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
D.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
21.
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陈独秀则称:“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主张全盘接受西方文明 | B.都通过文明比较重新定位传统文化 |
C.都对西方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 D.都深切感受到西方文明带来的冲击 |
22.
1875年,总理衙门官员郭嵩焘认为“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法”。这一观点
A.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
B.批评了师夷长技的认知缺陷 |
C.反思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 |
D.提出了变革政治的迫切要求 |
23.
(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
24.
从1897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
A.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 |
B.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 |
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 |
D.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 |
25.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
B.“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
C.“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D.“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
26.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办学主旨为:“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以西学为主,而旁及时事、洋务……”材料体现该书院
A.中体西用的办学理念 |
B.文化渗透的办学目的 |
C.经世致用的办学特色 |
D.中西并重的办学内容 |
27.
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这反映
A.康梁极力维护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
B.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没有共同利益 |
C.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
D.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一起加入革命党 |
28.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
B.“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D.“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
29.
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明显特点,是他们传播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探求学理,不是在玩弄新的词藻,而是为了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因此,他们特别重视传播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学说,并把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看作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其他原理的一条“金线”。上述材料主要是想表明
A.阶级斗争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最为核心的内容 |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要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 |
C.中国的知识分子重视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
30.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
A.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 |
B.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
C.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 |
D.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 |
31.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
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 |
B.明清时期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冲击 |
C.明清官员考核标准以德行为主 |
D.明清时期的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
32.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④ | D.③④ |
33.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