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考前七校联合体高考冲刺交流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843

试卷类型:一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8/8/9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在领导班子方面,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改革后一些老干部退居二线;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年轻的文化水平高的干部得到提拔。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的意义。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乡村改造在英国从19世纪后期就开始了。城市的样板示范促使农村起来追随一英国还建立了专门的乡村保护协会。早期工业城市生活的不舒适性,让城市人向往乡村生活。始于19世纪下半叶的交通革命和通讯革命,对乡村改造起到了关键作用,城乡生活质量基本趋同。对乡村的管理也就随之变革,德、意等国则完全实施城乡一体化管理。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寻找新的经济生长点,从20世纪后期起,欧洲农村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普遍兴起了旅游业。

——摘编自刘景华《乡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势日衰,乡村更加衰败。进入30年代,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中国农村出现空前未有的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掀起了乡村建设运动。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在此创办了中国西部科学院,修建了四川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兴建工厂,开办银行,开通邮电,创办学校,建立农场。先后开辟出北温泉、小三峡等游览区,使北碚的园林山水、历史文物得到很好的保护。卢作孚的北碚“乡村现代化”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整体上说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的中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据《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欧洲“乡村改造”和中国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各自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的“乡村改造”和中国的“乡村建设”的相同点。并指出二者结局不同的原因。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2年2月4日,在对国人指出舒曼计划的重要性时,(联邦德国总统)康拉德•阿登纳对他的内阁解释说:“必须赋予人们一种新的思想意识。它只能是一种欧洲式的思想。”根据联邦德国本身的特性,只有通过加入国际组织,才能使之独立地恢复它的主权;而欧洲这一概念本身就可取代德国公众生活的空洞乏味,可以消除德国民族主义的本质,而这也是舒曼计划所明确期望的。
早在1956年,阿登纳曾警告说,联邦共和国不可能永远成为“核武器问题上的附属国”。到了60年代初,很明显,西方盟国和莫斯科之间已经就此敏感问题达成了协议,它们双方将永远禁止德国拥有核武器,阿登纳怒火中烧。从短期内看来,波恩共和国似乎不再效忠于华盛顿,而有可能转向巴黎的戴高乐政府,因为他们两国都对强硬而专横的英美怀恨在心,都怀疑美国想摆脱对欧洲各国的责任。

——(美)托尼•朱特《战后欧洲史繁荣与革命1953——1971》

(1)据材料,概括指出阿登纳提高德国地位的设想及举措。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阿登纳的相关举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4.
(历史——选考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朱之瑜,明末浙江余姚人,以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就放弃仕途,专注于学问。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政权,朱之瑜在一年内三次拒绝其特别征召,人称“征君”。朱舜水多次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日本。日本水户侯德川光国欲兴学育才,礼聘朱氏为国师到江户(今东京)讲学。朱之瑜以故乡“舜水”为号,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朱之瑜往来于江户、水户两地,公开讲学,传播儒学。日本学者、达官显贵纷纷诣门求教,执弟子礼听其讲学。朱之瑜在教育上视中外为一体,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他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后来的日本学者评价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不惟后来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其功亦伟矣!”梁启超在评论朱舜水时也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
——据《世界近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之瑜在日本讲学的背景并概括其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指出朱之瑜在日本讲学的历史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世界贸易发展大事表
20世纪30年代
美国胡佛政府出台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把3200多种产品和原材料 的进口关税税率提高到60%,而其贸易伙伴国在法案出台前就已经闻风进行反制,打起了贸易战。
20世纪40年代
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成为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是协调国际贸易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唯一的多边国际协定。总协定成立以后,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20世纪70年代
美国通过贸易法,强调自由贸易必须建立在公平竞争之上,并设置了301条款,目的是使美国有权裁定其贸易伙伴是否存在贸易壁垒,借此扫除美国的出口障碍。
20世纪90年代
WTO协定第2条规定:“包括在附件1、2、3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以下简称‘多边贸易协议’)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从而奠定了WTO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从表中提取关于世界贸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6题)

6.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在镇压了同盟城邦米提林暴动后,在愤怒驱使下,雅典人决定把米提林全体成年男子处以死刑,把妇女和未成年人变为奴隶。后冷静下来,对这个决定感到震惊,才决定重新召开公民大会讨论解决办法。这表明雅典
A.理性主义深入人心
B.民主决策带有感情色彩
C.城邦利益居于首位
D.公民人身自由遭到侵犯
7.
英王乔治三世(1760-1820)改变了之前两任先王不问国事的惯例开始直接干预政治,通过封官许愿、收买贿赂的方法在议会中造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并且根据个人喜好在不停地更换政府首相,但是乔治三世又不得不接受一些他不喜欢的辉格党人到内阁中供职并为此而苦恼。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的合法权力遭到了破坏
B.王权重新凌驾于议会之上
C.代议制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
D.政治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8.
(题文)
时间国家
苏联
美国
英国
法国
1937—1940
2.5亿
1.8亿
7850万
1500万
1942—1945
600万
5亿
2.3亿
——
 
上表为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国对华援助贷款的统计表(单位:美元),据此可知
A. 中苏关系恶化导致苏联贷款数额下降
B. 财政贷款是各国援华的主要方方式
C. 各国贷款数额的调整与时局变化有关
D. 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最为积极
9.
山西太原县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A. 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10.
宋代政府曾在西北诸州、广州、泉州等地设置蕃学,供延边少数民族贵族子弟和外国商人及其子弟就读学习。这表明当时
A.政府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经济交往推动了文化交流
D.程朱理学强调夷夏之辨
11.
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要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外国侨民数量的增多
C.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