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
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政治和经济方面造成的冲击。
材料一 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政治和经济方面造成的冲击。
3.
下表中英国棉纱售价的变化反映出
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
1786年 | 1790年 | 1800年 | 1807年 | 1830年 |
38 | 30 | 9.5 | 6.75 | 3 |
英国棉纱售价简表(单位:先令/磅)
A.经济危机发生导致产品滞销 |
B.国内市场饱和激化供求矛盾 |
C.工业革命使生产成本降低 |
D.政府加强调控降低商品价格 |
2.单选题- (共14题)
4.
宋代“交子”推广后,时人感叹:夫合数千缗之楮(指纸币),虽一夫可以将之,虽万里足以致之,是诚轻且便也。这说明“交子”的推广
A.强化了政府的商业管理 | B.便利了国家赋税的征收 |
C.保证了货币经济的稳定 | D.降低了工商业运营成本 |
5.
《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
B.铁器的冶炼情况 |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
D.神农氏创造耒耜 |
6.
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重视技术的革新 |
B.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
C.精耕细作的特点 |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
7.
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
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
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
8.
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穷人饮食的一个大问题是食品掺假,不法奸商在面粉里掺石灰、骨粉、明矾等牟取暴利,糖和茶叶也往往以假充真,肉、奶类则腐烂变质。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 |
B.工业革命改变了饮食结构 |
C.英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
D.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监管 |
9.
萨拉丁是16世纪中期葡萄牙里斯本的一位市民,严重的通货膨胀,让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断增长,但生活质量却不断下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意大利阻断了商路 |
B.美洲黄金的大量输入 |
C.政府进行对外战争 |
D.股份公司垄断了商品 |
10.
有学者认为,西班牙舰队的失败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中。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也许在1588年,对这一点还并无太明确的认识,可是在下一个世纪,终于成为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呼声。这表明
A.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 |
B.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深入英国人心 |
C.西班牙失去了海外殖民地 |
D.海洋的重要性日益超过陆地 |
11.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12.
下面两幅图为不同时期中国工业比重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图一 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一表明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果
④图二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

图一 图二
①图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国情
②图一表明中国近代轻工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图二反映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所取得的成果
④图二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13.
李鸿章说:“中国积弱,由于患贫。西洋方圆千里,数百里之国,岁入财赋动以万计,无非取资于煤铁五金之矿、铁路、电报信局、丁口等税。”这表明李鸿章
A.认识到了中国贫穷的根源 |
B.发现了洋务运动的根本弊端 |
C.找到了工业生产的规律 |
D.认为办洋务运动的重心应该转移 |
14.
1952年北京交易所停业,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正式开业。这一变化
A.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
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C.意在推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
D.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15.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说:“经历了思想解放进程的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这种认识
A.看到了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融合 |
B.认为中国道路已经成功 |
C.完全站在西方资本主义立场 |
D.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持肯定态度 |
16.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
17.
1913年1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