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4775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9/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表4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迁出
至他乡种田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出国从事工商业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912~1939年
473
0
77
396
 
(2)试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经过了两次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但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到总人口的75%。
﹣﹣﹣﹣南农促会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的变化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2010年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政府拿出真诚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应当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的《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带来重要影响。

2.单选题(共10题)

3.
西周初年,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卿大夫为四,士为二。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这一变化根源在于:
A.铁器牛耕使用
B.分封制度崩溃
C.礼乐文明崩坏
D.社会动荡不安
4.
1759年,10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范外夷规条”严格规定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该“规条”出台的背景是
A.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
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贸易只限广州一地
C.清政府关闭两广地方,禁止两广与外商贸易往来
D.外国人假借经商活动,破坏两广地方经济稳定
5.
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力推崇重商主义。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重商主义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6.
下列有关新航路开辟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图①反映了奥斯曼帝国控制传统商路,促使欧洲人寻找新航路
B.图②反映了西、葡两国掠夺大量财富,加速了其本国资本原始积累
C.图③反映了英国利用其有利的位置开展海外掠夺和贸易,迅速发展起来
D.图④反映了意大利失去有利位置,逐渐衰落
7.
“一方面由于特别狭窄、畸形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使得拉美国家的国民经济压在某单一农作物的世界市场行情的变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几乎是一片空白的国内工业部门,又使其国内居民生活中必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完全要依靠从发达国家进口。”(千枝松:《工业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这段资料不能说明的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入
B.拉美沦为西方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C.拉美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附庸
D.拉美经济转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8.
下图是十八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纺织工人数量增加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来临
C.棉纺织领域的技术革新
D.工人手工纺纱速度提高
9.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  )
A.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西方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0.
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传统的“南稻北粟”格局改变
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
D.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兴起
11.
1977年万里在安徽金寨调研时被老区的贫困所震惊,带领安徽省委起草了《六条》:强调生产队的农民必须有自己的自主权,甚至允许生产队下面组织作业组,并鼓励农民吋以经营少量的自留地。该文件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最早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揭开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D.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作了有益探索
12.
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3.选择题(共1题)

13.读一读,写一写

要注意划线的词哦!

①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②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个{#blank#}1{#/blank#}的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