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584

试卷类型:二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6/6/1

1.材料分析题(共5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
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宪法修正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修正宪法的影响。
3.
材料: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鸦片战争中在福建漳州前线奋勇抗英。1842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1848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骚骚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867年任同文馆事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企图培养学兼中西的高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
——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
4.
材料:在19世纪的最后几年出现了一些改革,其目的在于消除工业化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工厂作坊里的童工所遭受到的剥削。除了俄国与巴尔干国家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制定法律规定劳动时间、劳动条件与保护工人的安全条例。然而。童工并未完全消失。许多工人仍然工作在不卫生而且往往很危险的条件下,工作日往往超过10小时。在大不列颠、法国和德国,改革者们奋力斗争,争取地产国有化,争取国家对住房实行监督,争取起草城市建设条例等。1880年后,德国首先通过社会法案,实行老年与疾病的义务保险制。在大部分西欧国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为政府有责任关心公民的社会福利,然而,退休金与健康保险只能提供极为有限的保护。到了19世纪末期,妇女的平均寿命增长了,而生育及抚养孩子的时间缩短了。妇女的地位在法律上有所改善。在英国,已婚妇女从此享有财产权。新的办公室职业(秘书、电话接线员)、发展起来的大商店(售货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取得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
——摘编自阿尔德伯特[法]、德尼兹•加亚尔[英]等著《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19世纪后期社会改革的背景。
5.
材料:筹建联合国的会议总览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筹建联合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联合国的建立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共5题)

6.
1873年德意志帝国为对付日益发展的工人运动,俾斯麦提出新闻出版法草案,帝国议会没有通过。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议会
A. 成为民主力量的阵地
B. 实现了对行政权的制约
C. 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D. 反对实行新闻出版自由
7.
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
8.
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9.
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
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
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
10.
(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