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58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4/2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什么欧洲的贸易和商品经济孕育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后来显然促进了社会转型,使以土地为核心要素的农业社会演进到以资本为核心要素的工业社会?这应该是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自11世纪以后,欧洲农业耕作技术与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11至13世纪的拓边殖民运动也使得耕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保障了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14世纪中期前,欧洲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一直存在,农业技术的进步节省了劳动力,使得一部分人从旧有的土地经营中摆脱出来,人口开始大量流动,从而带来了商业贸易的机会,而商业的复兴刺激了城市的兴起。‚因而我们认为中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扩张,是对因人口增长而变成可靠的专业化和贸易所带来的机会的直接反应。
——摘编自萧国亮等编著《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由宋元至明清,中国人口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土地利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田地,另一方面也不断开辟边疆、山区和海岛。清代江西、湖广、广东、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破产流民源源不断进入川、陕、楚三省边界地区,于是‚老林渐开‛,‚可种之土愈广‛,且‚多资木箱、盐井、铁厂、纸厂、煤厂、佣工为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方面,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着为交换目的而进行的商品生产,但规模都不一定很大。与此同时,大量非商品生产者的产品进入市场交换,从而带动了商业的繁盛。明清时期,中国江南和东南沿海个别城市或某些山区的手工业部门中首先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增长,逐步渗透到农业经济领域中。19世纪中期以后,外国机制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传统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被逐步瓦解
——摘编自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欧洲和中国人口增长所产生影响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欧洲和中国社会经济的不同走向,并分析原因。
2.
材料英国著名思想家霍布斯(1588~1679)认为:人类在产生国家以前过着“自然状态”的生活,那时,人们不受任何政治禁令的约束,享有完全的自由自主的“自然权利”,后来自愿互订契约而形成社会,产生国家,出现了政治统治。……人之初性本恶,人生来就是自私和损人利己的,被相互侵害的渴望支配着,因而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经常“相互攻杀无已”,出于“理性”,人们要求摆脱这种难以容忍的敌峙,必须寻求和平;为此,人们才相互间缔立契约以求“自保和自全”;为了要使缔约者履行所约,霍布斯认为必须有一个能“临于其上,威之以刑”的绝对权威,这样才可使缔约者“自制以相安”,否则就会“团体瓦解,而互战又起”,人们将再度陷入由于“性恶”而导致的“相互攻杀”的“无政府状态”。……因为处于过渡性阶段,在一定时期内,霍布斯的国家主权新思潮不能不含有封建世界观的因素。

——摘编自顾学杰《霍布斯的国家观与十七世纪英国革命》

(1)根据材料,概括霍布斯的国家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霍布斯的国家观。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道光中,海疆事棘,学者欲通知四裔之事,始竞编译地志,若《海国图志》、《瀛寰志略》、《朔方备乘》等书,皆杂采诸书为之,非专译也。咸丰中,海宁***衙门设同文馆,并设印书处,以印译籍。……建广方言馆,教西语西学,以译书为学者毕业之证。后又移并于制造局,而制造局的翻译馆,尤专以译述(格致、化学、制造各书)为事。近世译才,以侯官严复为称首,其译赫胥黎《天演论》标举译例,最中肯綮。嗣译斯密亚丹之《原富》、穆勒约翰之《名学》、斯宾塞尔之《群学肄言》、孟德斯鸠之《法意》、甄克斯之《社会通诠》等书,……于是华人始知西方哲学、计学、名学、群学、法学之深邃,非徒制造技术之轶于吾上,是为近世文化之大关键。
——摘编自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中国译介西学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译介西学的影响。

2.单选题(共8题)

4.
古雅典著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屡屡在作品中批评和讽刺当权人物,晚年他夸耀自己因此而受过多至七十五次的控告,但每次总是被判无罪。据此以推断,当时雅典
A.城邦民主陷入危机
B.法制建设尚未完善
C.名人享有一定特权
D.创作自由不受限制
5.
清同治皇帝在位时期(1862~1874)也被史学家称为“同治中兴”。这一称呼的主要依据是当时中国
A.效法西方进行革新B.进行新式政治改革
C.进入战后恢复阶段D.有效遏制列强瓜分
6.
“总税务司通令”是自1861 年开始中国近代海关总税务司下发各海关税务司的普发性公文,以英文行文。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致力于将通令改为中文行文,1942 年这一诉求得以实现。由此可知,这一转变是
A.中国近代反帝运动发展的成果
B.中国近代海关国际性减弱的象征
C.欧洲团结中国抵抗日本的需要
D.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的标志
7.
1954 年,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巴基斯坦、泰国等八国,签
订《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成立东南亚公约组织,“按照本区域情势随时的需要,进行关于军事策划的磋商”,“把柬埔寨、老挝、越南自由领土划入保护区域”。该组织旨在
A.防止法西斯死灰复燃 B.成为亚洲版的“北约”
C.践行日内瓦会议精神 D.推进东南亚区域一体化
8.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9.
闵采尔(1489- 1525)曾是路德的拥护者,在同矿工、农民密切接触过程中逐渐形成其新的宗教观:强调信仰的源泉是“人内心的灵光”,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主张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则产的社会。这种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主一要是因为其
A.摒弃宗教信仰导致社会危机B.迥于路德而遭下层民众反对
C.观点激进而缺乏实施的条件D.倡导“因信称义”而遭镇压
10.
晚清重臣于式枚上奏称:“自辛丑始昌言变法,自丙午遂定议立宪,其初心本于望治之切,其流弊乃渐失权限之分。横议者自谓国民,聚众者辄云团体。数年之中,内治外交用人行政皆有干预之想。”这表明他
A.反对康梁变法维新B.主张兴民权设议院
C.反对政府速行立宪D.呼吁民众谨守本分
11.
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