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特点?
材料二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5)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特点?
材料二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5)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以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1903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是和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发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一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80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以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1903年)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最早出现是和哪一重要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一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单选题- (共22题)
3.
《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
B.适时增加肥力 |
C.善于积累经验 |
D.提倡精耕细作 |
4.
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
5.
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由此可知,明代
A. 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 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 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 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A. 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
B. 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
C. 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
D. 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
6.
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
总面积 | 北方 | 南方 | ||
秦汉 | 117(全国) | 5.72 | |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215(南方) | 3.85 | 1.925 | 1.925 |
隋唐 | 124(北方),328(南方) | 6.42 | 3.21 | 3.21 |
A.北方农业经济的衰落 | B.南方农耕技术更先进 |
C.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 D.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
7.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在《西方问答》一书中介绍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日: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这种现象反映的是
A.殖民扩张 |
B.价格革命 |
C.黑奴贸易 |
D.商业革命 |
8.
航海法公布后,除本国船或生产国的船外,其它船不准运送货物进港,如果一条荷兰船要将羊毛运到纽约,不准卸货,要从牙买加运糖到伦敦,也不可以。”此航海法的公布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自由主义 | B.垄断主义 | C.国家干预 | D.重商主义 |
9.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时获得了英国皇家给予的贸易特权。19世纪初,贸易垄断权被逐渐取消,1858年,英国取消东印度公司。东印度公司的历史变迁根源于
A.国家政局的变化 |
B.社会经济的发展 |
C.贸易方式的变迁 |
D.殖民活动的始末 |
10.
1624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垄断法》规定,为新产品的第一个发明人授予专利证书,有效期14年。到1851年为止,总共颁布了一万多项专利。《垄断法》的实施
A.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 |
B.导致了英国向外殖民扩张 |
C.使英国打败了“无敌舰队” |
D.标志着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
11.
钱乘旦、许杰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一现象最早应开始于
A.16世纪 |
B.17世纪 |
C.18世纪 |
D.19世纪 |
13.
“大不列颠大片容易开采的煤田,由于采用了蒸汽,现在已成为本国繁荣的基础。延伸很广的铁矿紧挨着煤田,便于制铁业的发展。”恩格斯的这段描述反映出工业革命
A.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结构 |
B.加剧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
C.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
D.破坏了英国的生态环境 |
14.
下表为1820~1913年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1820年 | 50 | 15—20 | —— | 10 |
1870年 | 32 | 10 | 13 | 23 |
1896-1900年 | 20 | 7 | 17 | 30 |
1913年 | 14 | 6 | 19 | 36 |
A.法国的工业发展始终呈现为倒退状态 |
B.独立战争促进了美国工业的迅猛发展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开始发展工业 |
D.科技水平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15.
1904年美国有托拉斯318个,它们吞并了5300个工业企业,其中有26个托拉斯控制本行业生产的80%以上。这表明托拉斯( )
A.已控制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
B.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 |
C.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结果 |
D.使自由主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
16.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生产的萎缩说明
A.传统的东方贸易退居次要位置 |
B.意大利缺乏本土工业原料优势 |
C.意大利工商业行会竞争意识不足 |
D.两地生产没有面向大众消费 |
17.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
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
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
18.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规定全国所有公私款项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全国停止使用银币,改用法币(中央各大银行发行的纸币)。这在当时
A.有利于收回贸易主权 |
B.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
C.有利于稳定金融体系 |
D.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
19.
黄苇在《上海开埠初期对外贸易研究》中说,在贸易中心上海,“1846年的(中国)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了13%,1847年又继续减少了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了20.1%.以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 |
B.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
C.西方输华的产品不够丰富 |
D.中国商品具有核心竞争力 |
20.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批评该文“违反中央精神和反对***思想”,转而安排“后事”:“我已经有思想准备了,我准备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21.
下表根据国际统计年鉴数据“1996年平均每千亩耕地上使用机械台数”绘制的,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机械类型 | 世界 | 亚洲 | 中国 |
拖拉机 | 19.1 | 13.9 | 5.4 |
收割机 | 3.1 | 3.8 | 0.9 |
A.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整体水平较低 |
B.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 |
C.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 |
D.农民使用机械生产的动力不足 |
22.
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
23.
下面是1978—2008年中国市场化指数部分年份测度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市场经济在南方谈话时已基本建立 |
B.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存在市场经济成分 |
C.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经济发生质变 |
24.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