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0题)
1.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 史实 | 结论 |
A | 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 当时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 |
B | 唐代工匠子弟入匠籍后不能随便改行 | 唐代官营⼿工业者受到严格的限制 |
C | “苏湖熟,天下足” | 宋朝南方商品经济发达 |
D | 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 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 |
A.A | B.B | C.C | D.D |
3.
当你看到有关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的资料时,你会联想到的历史学习内容是
A.列强开始在中国投资办厂 |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晚清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D.清政府创办的近代民用工业 |
4.
有一个英国人曾记载“远在1844年,我曾把这种土布的各种质地的样品,标明每一种的价格送回英国。和我通信的人都说,按照所标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也做不出来。”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英国低 | B.圈地运动导致英国成本增加 |
C.中国土布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 D.中国传统纺织技术领先英国 |
5.
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A. 有效纠正了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 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 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6.
(题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
7.
1949 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 B.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8.
1962~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在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基础上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说明
A.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C.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国民经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 |
9.
1952年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大批学者被迫转行或者到图书馆做资料员。调整后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从1949年的31.1%降为1965年的6.8%。这⼀调整
A.促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 B.确保了人才结构的合理 |
C.适应了工业建设的需要 | D.符合教育⾃身发展规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