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江苏丹阳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4502

试卷类型:三模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未受考验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
材料四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约束,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有何相通之处。
(2)结合材料三、四,根据孟德斯鸠与黄宗羲思想的相同点分析他们面对何种相似的背景。根据背景分析孟德斯鸠的思想与黄宗羲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其对我国的科学发展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2.
(14分)中国近代前期,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是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认为“中国大病,首在壅塞(即君臣之间、臣民之间和大小臣之间的‘隔绝’)”,他确信古老的中国服食了“议院”和“宪法”两剂药石后将会大变:“天下奔走鼓舞,能者竭力,富者抒财,共赞富强。君民同体,情谊交孚。中国一家,休戚与共。”
材料二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材料三陈独秀说:“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他还说:“要拥护那德先 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那德先生又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维新派认为中国政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2分)
(2)材料二中孙中山认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障碍是什么?(3分)简述近代前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民主政治发展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3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陈独秀等民主主义者在进一步推动中国民主进程方面有哪些认识和主张。(3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因素。(3分)
3.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材料一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秦国)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遂王诸夏。……使民无得擅徒,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必农。
——《商君书•垦令》
材料二(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  
—— 《魏书》卷110《食货志》
材料三一个俄国官员在“二一九法令”颁布后,评价农民的变化时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
材料四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征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日本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井田)废久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指出“灭庐井而置阡陌”的实质(1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受田的特点(1分)指出其何积极作用?(2分)
(3)你是否同意材料三中俄国官员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
(4)材料四表明治政府的哪项改革措施?(1分)有何意义?(2分)

2.单选题(共12题)

4.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君主B.议会C.内阁D.最高法院
5.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B.国人盲目自信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D.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6.
以下是美国《时代》周刊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报道,横线处的文字依次是
“日本军队在中国华北已在白天向_________附近调动。晚上枪声不断……中国政府第一次表现出它已做好与日本作战的准备。”
“日本的战争机器在__________被卡住了十三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中国军队)进入_________。当年,他们被迫离开这座城市,使之遭受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命运,7年9个月零5天后,他们回到了中国的首都。”
A.北平武汉上海B.北平上海南京
C.北平台儿庄南京D.南京上海北京
7.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有俄罗斯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8.
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三大类型。以下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官营手工业工艺精湛,水平最高B.民营手工业一直不占主导地位
C.出口产品大都由官营手工业生产D.家庭手工产品从不走向市场
9.
1609年,应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邀请,格劳修斯发表了《论海上自由》,主张海洋应该为人类共同所有、自由利用,“每个国家均可自由地(通过海洋)穿行到另外一个国家,并可自由地与之进行贸易活动”。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直接导致了第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B.标志着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的开始
C.为荷兰海外殖民扩张活动进行了辩护
D.对英国的殖民霸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0.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苏联对南京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援助
C.民族工业发展较快,新兴工业部门崛起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1.
我国隋唐时就已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建国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说明 (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D.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2.
“从19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被另一个问题所取代,即对艺术的社会价值的疑问。人们想‘如实’地表现这个世界,这种考虑在一些作品中有所反映……”材料中所说的“一些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①工业革命的进行   ②法国大革命引发欧洲革命浪潮
③人们对“理性王国”感到绝望 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注解暴露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3.
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他这么说是由于文艺复兴
A.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价值与现实幸福
C.挑战教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
14.
史书记载:“大观元年五月,改交子务为钱引务,版铸印凡六:曰敕字、曰大料例、曰年限、曰背印,皆以墨;曰青面,以蓝;曰红团,以朱。”这可用来证明宋代
A.放宽了对商业的控制
B.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C.采用彩色套印技术
D.重视商业税收
15.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行为
B.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C.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D.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3.选择题(共7题)

16.Jack tried a new barber's shop today because he_______ the old one.
17.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18.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19.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complete the passage(选择最恰当的选项完成短文)

    How many times has this happened to you? You're trying to pass a crowded sidewalk. And someone talking or texting on a cell phone slows you down, or worse1you.

    What if we could put these multi taskers(一心二用的人) into their own lane, freeing up half of the sidewalk for pedestrians(行人) who are paying attention?

    That's the idea behind the new show Mind Over Masses. The show created a separate lane on a Washington, DC sidewalk for those who wanted to look at their phones, while the other lane was for 2 walkers. It was part of a behavior experiment b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in the US.

    However, the experiment didn't really work 3 it could have because a lot of phone users didn't notice the markings at all. "it's no surprise walkers didn't notice the lanes because they were 4 looking at their phones, "said Yahoo

    Checking phones on the go is just one of a few annoying things about modern mobile phone usage. Below are some phone etiquettes (礼仪) tips provided by the Guardian. Take a look

    You should reply to messages. It's very frustrating to text a friend who takes a long time to reply, yet 5to update their statuses(状态)on their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the meantime.

    You should pick a nice ringtone. No one appreciates it when an annoying ringtone breaks into what they're doing

    You should not visit someone's home and immediately ask for Wi-Fi. Do you seriously want to climb over the back of the couch, grab the router(路由器), and read the Wi-Fi password off the back of it?6 go to your friend's home, drink and eat what your host gives you, and chat face to face.

20.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21.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22.画出如图所示实物电路的电路图.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2道)

    选择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