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22分)注重法治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分)
材料三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并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5分)
材料四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概述材料四的思想核心。并分析材料四中思想观点所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材料五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4分)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1)指出材料一中韩非子认为法的职能是什么?(2分)
材料二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精神》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分)
材料三 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和追求幸福而订立社会契约;为维护契约的权威就要制定强制性法律;法律既是维持人权的需要,……因而立法的基础是人的理性;……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国家中,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没有比法更高的权力。这一切就是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用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贵族为标志的封建特权,是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中提出的法治观念的主要涵义。并说明资产阶级法学兴起时的核心要求。(5分)
材料四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4)概述材料四的思想核心。并分析材料四中思想观点所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
材料五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5)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4分)
2.
(14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是一战的结果,又成为二战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变得更加紧张了?(4分)
材料二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的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洲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2)概括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评价《洛迦诺公约》的后果及影响。(7分)
材料三 公约虽然冠冕堂皇的宣称“放弃战争”,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规定制裁的措施。……公约虽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但因为它宣布在国家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公约”是指什么?并且用例证说明公约在二战后的实际作用。(3分)
材料一 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变得更加紧张了?(4分)
材料二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的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洲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
——吴于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2)概括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评价《洛迦诺公约》的后果及影响。(7分)
材料三 公约虽然冠冕堂皇的宣称“放弃战争”,但对当时为世人所瞩目的裁军问题丝毫没有涉及,对于破坏公约的国家也没有规定制裁的措施。……公约虽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但因为它宣布在国家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公约”是指什么?并且用例证说明公约在二战后的实际作用。(3分)
2.单选题- (共4题)
3.
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学校,该校于1879年列出课表,如图,对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

①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④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①注重近代思想启蒙
②重在培养翻译人才
③体现中体西用思想
④要求学生文理兼修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4.
马克思在评论某一历史人物时说:“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这里的“他”应是()
A.苏格拉底 | B.但丁 |
C.马丁·路德 | D.洛克 |
5.
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由此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对有识之士的影响是( )
A.开始认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 | B.开始寻找自强的道路 |
C.开始研究政治改革 | D.开始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