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诗歌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以生动精练的语言,具体感人的形象,耐人深思的议论,融诗、史于一体,义理深邃、寓意深远。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材料一: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清末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破碎河山庆忽全,终从薪胆力回天。神州八载驱倭战,三岛群酋伏马前。见雪累朝羞辱史,宁忘惨状杀烧年。南京尸骨长沙火,永记东洋罪恶篇。
(2)材料四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地位如何?
(3)材料二事件的结果和材料四事件的结果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材料一:硝烟战火何时了,赔款知多少?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
材料二:清末诗人邱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三:辛酸一九零一年,八寇强迫条约签。战火殃及到内地,国土步步被沦陷。……使馆界划东交巷,驻军北京山海关。主权严重被剥夺,中国社会陷深渊。
材料四:破碎河山庆忽全,终从薪胆力回天。神州八载驱倭战,三岛群酋伏马前。见雪累朝羞辱史,宁忘惨状杀烧年。南京尸骨长沙火,永记东洋罪恶篇。
——1945年王子壮赋诗《闻日寇投降狂喜书怀》
(1)材料一、二、三的三首诗分别针对哪些不平等条约而作?它们对中国社会性质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材料四反映的什么历史事件?其历史地位如何?
(3)材料二事件的结果和材料四事件的结果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单选题- (共18题)
2.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镇压反帝运动,这个转折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
4.
杨奎松在《实事求是地总结抗战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说:“抗战之伟大,原本在于近百年来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倍受列强欺凌侵略的中华民族,终于有了举国一致奋起抵抗的一天……”这实质上反映了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
B.中国获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
C.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
D.抗战期间各派别彻底放弃前嫌 |
5.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向近代化迈进 |
B.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 |
C.中国与列强走向“和好” |
D.近代中国外交走向了独立自主 |
6.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
B.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
C.“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
D.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
7.
据《晚清史》记载,1843年以后,广州对英国进出口贸易总值明显下降,而上海则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过广州。这一现象与下列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哪一条款直接相关
A.赔款2100万银元 |
B.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
C.开放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 |
D.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
8.
1841年,广州三元里民众在抗击英军侵略的檄文中写道:“……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品,皆汝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体现了三元里民众强烈的反帝情绪 |
B.说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反映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缺乏了解 |
D.正确认识了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势地位 |
9.
“英国人坚持中国人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将其国家对外开放,这个要求引起了冲突。因为中国人仍然视英国人为蛮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有一个结果——发生战争。”这段话
A.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起因 |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 |
C.抨击了英国的侵略政策 |
D.说明了中国外交观念的落后 |
10.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日,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日,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①开设工厂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1.
史学家徐中约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民众根本就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
D.战争体现了当时中方民族国家观念的缺失 |
12.
20世纪初有报道称:各国洋兵“俱以捕拿义和团,搜查军械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掳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这段文字直接控诉了()
A.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侵略军的罪行 |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罪行 |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的罪行 |
D.鸦片战争中英国在广州的罪行 |
13.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
14.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黄海海战 | C.反割台斗争 | D.天京保卫战 |
15.
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关于庆祝中英、中美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决定》,指示各根据地都要庆祝不平等条约的废除。此时“不平等条约的废除”说明了
A.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是主要战场 |
B.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C.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
D.中国成为主权真正独立的国家 |
16.
1940年9月,蒋介石发出一则通电:“迭电获悉,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许。勿予敌喘息机会,彻底断其交通为要。”此电文嘉许的是
A.淞沪会战 |
B.台儿庄战役 |
C.平型关战役 |
D.百团大战 |
17.
“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对敌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
18.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 |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19.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