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桦甸八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70382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2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的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举产生,与参、众两院议员一样有立法创意权,法律须经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施行,总统签订的条约如涉及领土问题,须经议会通过。总统非经两院同意,不得宣战.宪法对于责任内阁的组成并无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上,与英国大体相似。
材料三 (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帝国没有内阁,只有一个首相,所有官员都只对首相负责,而首相则对皇帝负责.帝国的立法权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行使。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帝国议会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图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该图反映出这种政治制度的什么原则?
(2)19世纪晚期,法国和德国分别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从国家元首的职权、议会与内阁的关系方面比较这两种政治体制的异同。
(3)由以上材料概括西方民主制度的发展特点。
2.
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与中华民族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斗争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情感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建立近代民族国家,是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还最早表明建立民族国家的问题,于1902年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转引自《光明日报》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
材料三  1924-1927年国共合作实际上是以“国民革命”为号召的民族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斗争目标就是所谓“打倒列强除军阀”,北伐战争即为这场革命最具体的实现手段。北伐战争这一军事统一行动,从一个侧面清楚地反映出,中国社会民族主义观念广泛发酵,多数社会大众对国家统一运动明显抱以期待和欢迎的态度。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由此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析梁启超当时提出“中华民族”、“民族国家”等概念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革命”的实质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革命取得的主要成果?

2.单选题(共20题)

3.
阿里斯泰德指挥过著名的马拉松战役,且在抗击波斯侵略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马拉松战役之后,他利用职权,企图在雅典建立一个由少数贵族掌权的政府。于是,在一次公民大会上,雅典公民便以阿里斯泰德操纵国政为由,用陶片放逐法将他放逐了。这表明
A.陶片放逐法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B.奴隶主贵族不再拥有任何权力
C.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雅典民主政治尚未正式确立
4.
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5.
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
B.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
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6.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一规定
A.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
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D.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7.
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
B.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
D.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8.
近代西方议会制因国情不同而内容不同。下列有关议会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下院
B.美国总统由参、众两院选出
C.法国总统有权力解散参议院
D.德国内阁和议会共掌立法权
9.
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10.
以下是英国内阁、议会、国王和政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方框中的序号处应该分别填入
A.①多数党组阁②形式任命③负责④监督
B.①首相候选人竞选②负责③形式任命④监督
C.①多数党组阁②形式任命③监督④负责
D.①首相候选人竞选②监督③形式任命④负责
11.
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充分说明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一度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宪法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的渐进性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12.
制度和笼子的关系经常被用来说明民主制度建设状况。下列关于该关系的描述符合法兰西共和国政体特点的是
A. 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
B. 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
C. 制度笼子的形成历经反复,最终成功奠定了稳定政体
D. 国家权力公然站在制度的笼子之上,驯服了人民
13.
鸦片战争前,英国政府公然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其直接目的是
A.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B.腐蚀清朝官员
C.抢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为发动战争寻找借口
14.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15.
从《南京条件》到《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侵华趋势主要是
A.从经济侵略到政治侵略
B.从开埠通商到割占土地
C.从单独侵华到共同侵华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16.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17.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A.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渴望
B.都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实践的产物
C.都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D.都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18.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19.
梁启超指出:“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可见,梁启超认为
A.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B.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C.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20.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1940年最可能播报的新闻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南京大屠杀   D. 百团大战
21.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邀请***赴重庆谈判
B. 撕毁政协会议协议发动内战
C.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2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3.选择题(共4题)

23.下列对“热胀冷缩”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最为合理的是()
24.下列对“热胀冷缩”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最为合理的是()
25.“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得到或给予“欣赏”的时刻。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启发呢?请你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②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26.“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馨香,一种沟通与理解,一种信赖与祝福。”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得到或给予“欣赏”的时刻。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和启发呢?请你以“欣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②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卷面整洁。不少于45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