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各个阶层的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6题)
2.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
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
C.“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
5.
“两京诸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握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这主要说明了唐朝
A.长安商品经济繁荣 |
B.对长安、洛阳的商业活动进行特殊管理 |
C.严格管理城市商业 |
D.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 |
6.
《明太祖实录》记载:“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清朝前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规定
A.旨在保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B.使中外交往完全断绝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直接造成经济的衰落 |
7.
下列史料与史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料 | 史论 |
A |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 清政府杜绝与外国往来 |
B | (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 资本主义萌芽在清前期已经出现 |
C | 明朝中期,景德镇陶瓷业有官窑58座,民窑二三百座,一部分宫廷所用瓷器的烧制由民窑完成。 | 民营手工业在明中期占主导地位 |
D | 大抵徽俗,人十三(十分之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 徽商重视买田置地,扩大再生产 |
A.A | B.B | C.C | D.D |
9.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
C.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
D.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
11.
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
12.
苏州盛泽镇上机坊中的机工、曳花(在提花织机的高架上“提花”的工人)多达几千人。乾隆《盛湖志》称: “中元夜,四乡佣织多人及俗称曳花者约数千人,汇集东庙升明桥,赌唱山歌,编成新调,喧阗达旦。”材料中的“机坊”属于
A.民营手工业 | B.家庭手工业 | C.官营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13.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传统中国在城市和市场两个领域的“赛跑”中最后却成了输家,它走的是一条歧路,没能朝通向“现代化”的目的地跑去。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古代城市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运河和沿海地区发展 |
B.中国古代统治者重视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导致古代城市难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
C.中国古代实行抑商政策,明清又实行锁国政策 |
D.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缓慢 |
14.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
A.《坊墙倒塌以后》 |
B.《汴河两岸》 |
C.《长安城的落日》 |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
15.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唐 | 宋 | 明 | 清 |
河南 | 15 | 16 | 2 | 1 |
江苏 | 7 | 8 | 17 | 49 |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
16.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 |
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 |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 |
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