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灵山县第二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高二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3711

试卷类型:开学考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10/8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2世纪的前半叶,当(南宋)朝廷刚迁都杭州的时候,该城的规模很可能与中国的其他省城相去无几。1126-1138年间,北方诸省的移民潮使得居民人数突然猛涨……尽管兴建了大量房屋,住房问题还是未能解除。13世纪中叶,城区已布满建筑物,街面和巷道互相接通……建筑用地极端缺乏,而人口又在增加,势必要求建筑多层的楼宇……鲍南丁的笔录有时说到10层的房子,有时每座房子居住10户人家。不管房屋是公产还是私产,租金都是按月交付。那些属于国家的房子由一个特设的机构——楼店务管理。我们不了解房租的数额,但既然房屋缺乏,而朝廷又屡屡颁令宽限交租的日期,就可以假定房租是沉重的负担。
——摘编自(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宋杭州出现住房紧张现象的背景及对策。
材料二当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这样从工场手工业和小生产向大工业过渡,并且这个过渡还由于情况极其顺利而加速的时期,多半也就是“住宅缺乏”的时期。一方面,大批农村工人突然被吸引到发展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里来;另一方面,这些旧城市的布局已经不适合新的大工业的条件和与此相应的交通。正当工人成群涌入城市的时候,工人住宅却在大批拆除。于是就突然出现了工人以及以工人为主顾的小商人和小手工业者的住宅缺乏现象。在一开始就作为工业中心而产生的城市中,这种住宅缺乏现象几乎不存在。例如曼彻斯特、布莱得弗德、巴门一爱北斐特就是这样。相反,在伦教、巴黎、柏林和维也纳这些地方,住房短缺曾经具有急性发作的形式,且现在多半还像慢性病似的继续存在着。
——摘编自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住房缺乏的特点。
材料三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四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单选题(共14题)

2.
英美法德四国在代议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似性,该相似性是指
A.强调法制化
B.突出渐进性
C.体现彻底性
D.推行混合制
3.
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
王桧林在《抗日战争》一书中指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存在两个战场。这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增加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这两个战场
A.是193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发展的结果
B.极大地影响了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政局
C.在抗击日军时所处的战略地位相同
D.在抗击日军时实施的战略战术相同的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具体史实有
①对联合国事务全面参与
②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③多次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④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②美国从越南撤军
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④中日邦交正常化
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
7.
钱穆说,均田是郡县制度下的井田,而井田是封建制度下的均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均田制的实质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B.井田制下实现了土地的平均分配
C.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国有制
D.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土地私有制
8.
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9.
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天津港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A.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执行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京津冀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推行
10.
阿莱霍·卡彭铁尔的长篇小说《消失的足迹》,人们将其比作现代版的《桃花源记》:作者心目中的美好境地往往都与“世”隔绝,模拟远古,物质简朴,人情融融,都受到“外界”临近的威胁,并在这威胁到来之前彻底消失。据此可知,《消失的足迹》应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黑色幽默”
D.魔幻现实主义
11.
在苏德战争关键时刻的一场战役中,斯大林发表讲话:”今天是我们在严重条件下来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我们暂时失去了一些区域,敌人已经进犯到门前。“随后战场形势迫使德军进攻重点转向南方。这次战役是()
A.莫斯科战役
B.库尔克斯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列宁格勒战役
12.
非洲独立解放运动先驱、几内亚第一任总统艾哈迈德·塞古·杜尔曾经说:“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一口号清楚地表明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矛盾和问题——正在一个在其他方面均日趋统一的世界中迅速发展。这个问题也可直接归因于欧洲的影响,因为起源于欧洲,并随着欧洲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括号中省略的最有可能是:
A.民主主义
B.资本主义
C.全球化
D.民族主义
13.
(题文)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洛桑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14.
一位学生在整理二战北非战场笔记时写了这样一段话:“1935年德国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1942年蒙哥马利指挥库尔斯克战役,使北非战场发生转折。同年,美英联军实行代号为“霸王行动”的两栖登陆,1943年北非战事结束。”这段文字中表述错误的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15.
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
B.《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
C.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
D.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

3.选择题(共2题)

16.

质量m=2kg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2m/s,已知物体在t=2s内的位移为x=8m,那么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F大小为 {#blank#}1{#/blank#} N。(g=10m/s2)

17.

质量m=2kg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2m/s,已知物体在t=2s内的位移为x=8m,那么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外力F大小为 {#blank#}1{#/blank#} N。(g=10m/s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