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为题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张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2.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3分)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3分)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生产和产品价格状况
地点 | 80年代初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土纱每百公斤6两白银,洋纱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江西 | 茶叶每公斤700文 | 茶叶每公斤640文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白银8~9钱 |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的分布状况
企业性质 | 行业 | 工人人数 |
外商企业 | 近代企业 | 34 000人 |
洋务企业 | 军事工业 | 9 000至10 810人(江南制造总局一厂有工人2 000人) |
民用工业 | 5 500至6 000人 | |
采矿业 | 16 000至20 000人 | |
民族资本 主义企业 | 近代企业 | 27 250人(厂均100人) |
材料三 19世纪后期主要华资近代企业分布状况
地区 | 性质 | 企业名称 |
京津地区 | 洋务企业 | 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 |
民族资本企业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
长江流域 | 洋务企业 |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安庆内军械所、上海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
民族资本企业 | 上海发昌机器厂(后被英商吞并)、南通大生纱厂 | |
东南沿海 | 洋务企业 | 福州船政局、基隆煤矿 |
民族资本企业 | 陈联泰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的何种经济变化?(3分)造成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所说的产业工人在中国最早出现在何时何地?(3分)他们的人数在19世纪90年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3)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19世纪晚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特点。(8分)
2.单选题- (共8题)
3.
有学者评价古罗马某部法律时指出,“几乎所有残存的文本看起来都具有土生土长的特点,这同留传下来的传统说法相一致:平民们所寻求的不是改革法律,而是公开法律。”据此推断这部法律
A.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
B.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 |
C.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 |
D.主要是维护平民利益 |
4.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反映的是
A.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 |
B.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 |
C.德国颁布实施1871年宪法 |
D.法国国民议会通过1875年宪法 |
5.
“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
B.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
C.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
D.承担起了民主革命重任 |
6.
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为此中国政府()
A.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
7.
下表反映了唐代官市(市署、平准署)官员的设置情况,其职责是直接主持官市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市场交易、物价、度量衡器的管理官府所需物资的购进和所余物资、没官物资的卖出等。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唐代
官吏 | 令 | 丞 | 录事 | 府 | 史 | 监事 | 典事 | 价人 | 掌固 |
人数 | 1—3 | 2—6 | 1—2 | 3—9 | 3—16 | 1—6 | 1—4 | 1—10 | 1—3 |
官品 | 六、七品 | 八品 | 无 | 无 | 无 | 九品 | 无 | 无 | 无 |
A.官市的政治属性 | B.城市建设的成就 |
C.商品经济的繁荣 | D.市场管理的规范 |
8.
(题文)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①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
③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④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③ | B.②③ | C.① | D.④ |
9.
历史研究中强调的“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分析下列各个选项,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 材 料 | 结 论 |
A | 《顺德县志》载:1853年,“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解体 |
B | 《夏口县志》统计,光绪十四年(1888)汉口镇人口仅18万,而至民国初年竟增至120万,20年余间增长近6倍。 | 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口地区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 |
C |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
D |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权力分配原则 |
A.A | B.B | C.C | D.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