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材料二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过敏可以自由请愿等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材料四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情和美式民主的“混血儿”。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又有什么新发展?有人说,“《临时约法》在中国缺乏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历史研究》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用“挑战应战”模式说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材料二 (它)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过敏可以自由请愿等等等。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2)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部法律文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它“似乎没什么新意……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10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上册商务版1995年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维护民主的?材料四 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国情和美式民主的“混血儿”。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哪些原则,又有什么新发展?有人说,“《临时约法》在中国缺乏有效实施的社会基础”。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酺”。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源于德国。德国俾斯麦时期,分别于1883年、1884年、1889年颁布了疾病、工伤、老龄和伤残三项法案,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这一立法颁布后,很快被其它国家纷纷效仿。西方各国的养老保险,既有政府强制实行的基本养老保险,也有企业实施的保险,以及个人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1935年,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养老保险覆盖了95%的工薪阶层。英国在二战后实施了全民保障、全面保障。英国居民个人一生中都要与社会保障制度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国家强制所有在毕业离校年龄和退休年龄之间的公民参加养老保险。——摘编自赵书博《西方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及借鉴》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养老制度和西方养老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养老制度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价值。
2.单选题- (共28题)
3.
亚里士多德认为雅典“第五个政体是僭主制被推翻之后的克里斯提尼政体,它比梭伦的政体更为民主”,这主要是因为克里斯提尼执政时期
A.雅典公民参政更直接更广泛 |
B.雅典公民可以竞选所有公职 |
C.铲除了血缘纽带的贵族专权 |
D.通过陶片放逐法对付僭越者 |
4.
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嬴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建立了官僚政治 | B.推动了社会转型 |
C.有利于中央集权 | D.打击了贵族政治 |
5.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
C.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
6.
罗马帝国征服的亚洲行省的叙利亚、小亚细亚,北非行省的埃及经济都很繁荣,罗马向行省输出陶器、橄榄油、葡萄酒等产品,从行省输入粮食、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奢侈品。面对这种情况,罗马当局和法学家制定了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①规范商品交易活动的法律
②适用于帝国各民族的法律
③调整平民贵族关系的法律
④强化维护奴隶制度的法律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7.
19世纪30年代末爆发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以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上述主张
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
B.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
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
D.反映工人阶级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
9.
孟德斯鸠从掌握最高权力范围的角度区分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即“全体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民主政治;一部分人民握有最高权力时,就是贵族政治。”按此标准,英国制度革新中从贵族政治转向民主政治的关键是
A.1215年《大宪章》 |
B.1688年“光荣革命” |
C.1689年《权利法案》 |
D.1832年议会改革 |
10.
1881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因出席议会的致辞被篡改,与内阁大臣发生激烈争执,不欢而散。内阁大臣们一个个拂袖而去。临出门时,他们冷冰冰地抛过来一句话:“君主只能按内阁大臣们的意愿致辞。因为君主的职责是,只能点头,而不能争辩!”此时的英国国王
A.无权过问国家政务 |
B.由内阁决定其职责 |
C.无权参与政务决策 |
D.失去对内阁任命权 |
11.
《现代世界史》中讲道:“德国统一的方式和事实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欧洲的自由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新成立的国家是保守主义的产物。”下列能体现出保守主义的是
A.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 |
B.议会拥有立法权 |
C.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
D.首相主持帝国政府 |
12.
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
C.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 |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13.
1937年9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际宣传处,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抗战期间先后在美国、英国等国家设立了十二个办事处,邀请外国记者和重要报人来华采访,编制发行外文刊物290多期。这表明国际宣传处
A.活动利于改善抗战国际环境 |
B.主要目的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C.奠定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 |
D.积极对外宣传全民族抗战路线 |
14.
下图是2014年我国民政部公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情况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牺牲巨大 |
B.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C.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
D.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力量的援助 |
16.
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抗日战争 |
D.中日甲午战争 |
17.
***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阎,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钾,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中国革命目标与民众需求相一致 |
B.国民党在农村调整扶助农工政策 |
C.中共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日益成熟 |
D.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
18.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材料中领事裁判权评价正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 B.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
C.符合了时代需要的相关法律规定 |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19.
刘亚洲上将指出:“甲午一役,是民族之哀,民族之痛,但我认为,它同时还是民族之幸。因为在这场战争之后,一个奇妙的瞬间诞生了。在这个瞬间里,历史向古老的中国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作者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破产 |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
C.促使仁人志士开始进行制度探索 |
D.促使中国认清其所处的国际地位 |
20.
1875年3月,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提到,马嘉理未经中国地方官同意,擅自带领武装探路队深入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这说明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
B.李鸿章具有国家主权意识 |
C.清政府对外自主意识增强 |
D.李鸿章否认领事裁判权 |
21.
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指出:“辛亥之役,吾人虽能推倒满洲政府,曾不须臾,帝国主义者已勾结军阀,以与国民革命为敌。十三年来,军阀本身有新陈代谢,而其性质作用,则白袁世凯以至于曹锟、吴佩孚,如出一辙。故北伐之目的,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进展 |
B.表明孙中山认清民主革命的任务 |
C.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
22.
十月十日的黄昏,我们的队伍从瑞金雄赳赳地出发了……”帽子、衣服、布草鞋、绑带、皮带,从头到脚都是崭新的,都是我们苏维埃工厂制造的,出发以前才发来的新家伙。”材料中“我们的队伍”
A.出师北伐 |
B.开始长征 |
C.奔赴抗日前线 |
D.挺进大别山 |
23.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表明( )
A.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必然的 |
B.法国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
C.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
D.巴黎公社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 |
24.
下表为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临时政府更迭表,据表可知:
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时间(俄历) | 机构(政府) |
3月2日 | 第一届临时政府 |
5月6日 | 第一届联合临时政府 |
7月24日 | 第二届联合临时政府 |
9月25日 | 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 |
A. 两个政权并存是俄国临时政府更换频繁的原因
B. 布尔什维克主张暴力革命导致临时政府更换频繁
C. 临时政府不能有效应对当时俄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D. 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第三届联合临时政府不会下台
25.
***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
26.
(题文)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对待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对匈奴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被西北各族尊称为“天可汗” |
B.康熙帝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崇尚儒家文化 |
C.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初期以反对满清统治为重心,后主张五族共和 |
D.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
27.
同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最能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共同活动是
A.以法律确保政令畅通、经济发展 |
B.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应该将剑放到一边 |
C.领袖利用权威推行政策的实施 |
D.为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28.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面对郑氏集团的请求,康熙帝采取的举措是
A.封土赐爵,接受朝贡 | B.御驾亲征,攻占台湾 |
C.设台湾府,中央管辖 | D.订立盟约,划定疆界 |
29.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A.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
B.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
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
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
30.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