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
材料一: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内阁)可以解散它(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水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说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材料一 工商界及学界的人何以不起来反对军阀呢?他们在专制政权下作了几千年的顺民,不知道什么是民权,忽然要他们起来作国家的主人翁,好像一个不会游水的人,要在海洋的大波涛之中去游泳,势非淹死不可。
——《中国近代史大纲》
材料二 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组织,民国时期的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真正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通史》
材料三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工商界及学界”起来进行反抗的表现是什么?是否真的被“淹死”?结果如何?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扭转乾坤”制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晚年为了“民族革命”的继续,在政治上有什么重大发展?影响是什么?
(4)综合三则材料,分析说明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大革命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单选题- (共15题)
3.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中对婚姻的定义是“男女之间的结合,是终身的结合,是人法和神法的结合”,这就改变了罗马法中原有的“允许离婚,且不需要什么特别理由和手续”的现状。这一变化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益 |
B.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世俗化 |
C.私有财产受到罗马法保护 |
D.基督教丰富了罗马法内容 |
4.
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
B.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
C.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D.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
5.
《大国崛起》解说词:“短短几千个字,却是第一次把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利关系,转化为明确的法律文字。从此以后,国王的权力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他只能在法律的限制下行使权力。”这段解说词说的是
A.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 |
B.英国的《权利法案》 |
C.法国的《拿破仑法典》 |
D.德国的德意志帝国宪法 |
6.
麦迪逊在《联邦党文集》中提出:“要形成一个以人管理人的政府,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首先必须使政府能够控制被统治者;其次必须迫使政府控制自己。”美国的成功做法是
A.中央集权 |
B.地方分权 |
C.民主选举 |
D.分权制衡 |
8.
议会有意识地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文件一起呈现……议会还修改了国王的加冕誓词,新誓词删去了“维护先王批准的法律和习惯”一段话,改为“根据议会同意的法规”进行统治。议会此举的目的是( )
A.赋予国王立法权 | B.确保议会行使国家主权 |
C.实行君主立宪制 | D.完全摒弃旧有法律法规 |
9.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制约与平衡 |
D.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10.
在领导德意志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成为整个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偶像。然而,1890年劳苦功高的俾斯麦还是被辞退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辞退俾斯麦的应该是
A.帝国皇帝 |
B.帝国议会 |
C.联邦议会 |
D.天主教会 |
12.
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被南方“独立”各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对袁世凯争夺总统权力的退让 |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高尚品质 |
D.中华民国政权缺乏人民支持 |
13.
1853年,马克思在听到太平军胜利进军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期望中国不久会出现“REPUBLIQUE CHINOISE(中华共和国)”,实现“LIBERTE,EGALITE,FRATERNITE(自由,平等,博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定都天京证明了马克思期望的准确 | B.《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马克思的期望 |
C.《资政新篇》实现了马克思的期望 | D.期望超越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14.
(题文)不少西方人士在评论甲午战争失败原因时曾指出:“中枢之权势太弱,一任督抚之私顾封疆,不能联各军为一队。”这表明中国在甲午海战中
A.海陆两军军官腐败透顶 |
B.海军缺乏统一指挥,互相掣肘 |
C.陆海空没有严密的协同 |
D.陆军贪生怕死弃海军于不顾 |
15.
朱德在民主革命时期曾作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诗反映的历史情形出现于
A.北伐时期 |
B.长征时期 |
C.全面抗战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17.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权力 |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