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97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节日假期
汉代
冬至和夏至各休五日,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放假的节日
唐代
开元七年令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日、冬至各放七天;夏至、腊日各放三天,正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正月晦日、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五日(端午节)初伏、中伏、末伏、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各放一天
宋代
宋初规定,岁节、寒食、冬至三大节各放朝假七日;圣节、上元、中元各放朝假三天,春社、秋社、上巳、重午、重阳等十八个节日各放朝假一天,夏至、腊日各放朝假三天。神宗元丰五年规定了长达七十六天的节假日
明代
明初元旦和冬至(道教元始天尊圣诞)分别放假五天、三天;永乐年间又增加元宵节(佛教习俗和道教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并给予十天的假期
清代
假期十四天,即元旦七天,上元三天,端午节、中秋、重阳、皇帝诞节各一天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一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8题)

4.
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D.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5.
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推测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6.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这主要体现了小农经济
A.稳定性强
B.生命力顽强
C.基础脆弱
D.生产工具简单
7.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繁荣。南翔镇是著名棉布贸易中心,“地不产米,仰食外郡”。盛泽镇“四乡农民,重织轻耕”,盛泽丝绸畅销海内外。这些现象表明该地区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出现早期工业化特点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农民已率先成为市民
8.
《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 农业商品化加强
B. 士族制度十分腐朽
C. 不注重保护环境
D. 地主田庄自给自足
9.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产铁总量高达1847.5万市斤。七年,铁总产量近905.3万市斤,其中官铁占总额的1/2。二十八年,内库存铁3743万市斤,故明太祖下令官冶停办,对民营铁矿的课税率取1/10。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铁矿冶炼水平超过前代
B.官营工场规模不及民营
C.铁矿经营政策相对保守
D.朝廷鼓励民间兴办矿业
10.
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
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
11.
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12.
下表为选自唐代典籍的某些记载,这些记载可以作为史料来实证唐代
典籍
记载内容
《旧唐书·玄宗纪》
(741年)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车坊,经营车马出租业务的店栈)
《全唐文》卷八十一
应公主家有庄宅邸店,宜依百姓例差役征课
《唐会要》六十九
天宝九载(750年)十二月敕,郡县官僚共为货殖,竟交互放债侵人,互为征收割剥黎庶
《唐会要》八十六
大历十四年(779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A.基本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城市布局已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C.有不少官僚涉足商业活动
D.对商业贸易活动的管理更加规范
13.
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14.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15.
唐代敦煌户籍残卷记载: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为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这反映了唐代
A.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B.分配土地严重不均
C.官吏的腐败贪污
D.各地的经济不平衡
16.
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7.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18.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的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A.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19.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
B.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
C.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D.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0.
下表是明代小说家作品中部分章节的标题,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书名
章节标题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一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21.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