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没有受文明的雅化,也就没有受文明的软化。在六国中秦人是最狂野矫健的。商鞅的严刑峻法给他们养成循规蹈矩的习惯,商鞅的特殊爵赏制度使得对外战争成了他们唯一的出路。以最强悍、最有纪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发展,秦人遂无敌于天下。——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三: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原注:开,谓刑严峻则政化开;塞,谓布恩赏则政化塞,其意本于严刑少恩。又为田开阡陌,及言斩敌首赐爵,是耕战书也。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其中,涉及民生问题的措施有哪些?(2)材料二,三对商鞅变法是如何评价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
对于秦国的强国之道,古今论者见仁见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强国弱民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国商鞅变法的认识。
材料一: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敌首),无返!”
——《史记﹒商君书》
材料二:秦之胜在于官僚制度的建立,政治行政中心所体现出来的秩序和强权。一个巨官僚机器的高度精密可靠的运转,本身就被视为最高目的。在这种秩序崇拜的权力哲学之中,吏员不过是官僚机器的齿轮与螺钉,民众不过是人格化的力役和赋税。他们仅仅在数量和功能上具有意义。——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材料三: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世之有民也,固先于国,且建国以为人乎?——章太炎《国故论衡﹒原道下》
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了哪些强国弱民的措施,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二认为秦的强国之道是什么?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三对秦强国措施弊端的共同认识。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秦国商鞅变法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5题)
3.
《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
B.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C.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
4.
商鞅变法最根本的前提条件是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
5.
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由弱变强,但他自己却因变法而惨遭杀害。下列变法内容中,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
C.“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
D.“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
6.
“秦缪公求士……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某种程度上说明,“策士”“贤士”推动了
A.集权制度的形成 |
B.自然经济的形成 |
C.家国观念的形成 |
D.“封邦建国”的形成 |
9.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
②关注民生
③国富兵强
④最为彻底
①除旧布新
②关注民生
③国富兵强
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0.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
12.
一代“战国铁相”——商鞅完成了一次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运动留给我们的启示包括
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②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一帆风顺的
③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①只有改革才能生存
②只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都是一帆风顺的
③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
④改革者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3.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历史条件表述正确的是
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①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相对落后的国家
②当时秦国国君希望变法图强
③秦国贵族认同了商鞅的变法主张
④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形成变法潮流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15.
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这说明当时秦国
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 |
B.宗法制基本得到破坏 |
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 |
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 |
17.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4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
B.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 |
C.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
D.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