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山东省济宁市微山一中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70293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订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有人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但梭伦说:“我制订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直道而行,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指向法治的改革获得成功不仅与其个人政治素质和魅力有关,也还依靠了雅典人当时已经比较尊重法律的民情。
——摘编自何怀宏《梭伦改革的两点启示》
材料二 在王安石建议之下设立了一个叫做“明法”的新科,考试科目是律令、《刑统》大义和断案。……凡应“明法”考试而被录取的,即由吏部列入备用的司法人员的名单当中,其名次且列在及第进士之上。到十六年后,保守派的首脑人物司马光做了宰相,在科举方面首先废除了明法新科。
——邓广拓《王安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施行法治的特点。你是否同意“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这一看法?并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设立明法科的直接意图。依据材料概要分析梭伦改革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
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摘自[英]戴维·米勒等《布来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
材料二中国进入近代以前,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又与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
不同,它不是指人们投票选举代表、议员或者自基层到最高层的各级领袖,而完全是指另外
的、今人已经相当陌生却正是我们现在要叙述的东西。而由此一个古代概念的完全更新,也
正好可以从一个侧面见出天翻地覆的百年巨变。
——摘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阐释》
材料三美国建立宪政民主制度,经历了……共180多年,才真正实现公民普选权不受种族、
性别、财产、年龄限制。英国经历的时间更长一些,从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到取消选举权的男
女不平等经历了240年。……中国从第一部宪法颁布就规定,除依照法律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之外,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
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自陈红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请回答:
(1)“源自西方”的“选举”制度主要是指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的、现在流行的“选举”之间的根本性的差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现在人们心目中所指的‘选举’”是指什么制度?西方这
一制度与起源阶段的西方“选举”有什么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百年历史中在“选举”制度上是怎样“完全更新”的?
(4)根据材料三,比较美国、英国的宪政民主制度中的选举制度与中国1954年《宪法》中
的选举制度的主要异同。

2.单选题(共14题)

3.
1930年6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当时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4.
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名为《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纪念邮票。有人
为其配诗一首“华夏暖春,古税千年成历史;人民顺意,新程万里创文明”,“千年古税”
的历史约开始于:
A.西周B.春秋C.战国D.秦
5.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道: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土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是推动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6.
面对教皇的责难,马丁·路德曾慷慨陈词“我的良心是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能也不愿意撤回任何意见”。马丁·路德的主要意见是
A.脱离罗马教皇统一德意志地区
B.教徒信仰自由,不必禁欲苦行
C.教徒需摆脱宗教束缚,争取自由
D.通过《圣经》信仰上帝,无需通过教皇
7.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8.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
9.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①鲜卑族自身的落后,难以对先进地区实施有效管理
②人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需要缓解
④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商鞅变法前后,有人主张“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一
观点代表着哪一阶层的利益
A.奴隶主贵族B.新兴的工商业者C.平民和奴隶D.卿大夫
11.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
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这
则故事说明:
A.变法最终失败B.法治代替人治
C.民众厌恶商鞅D.变法深入贯彻
12.
梭伦在诗中解释了他的目标。他谈到“eunomia”或者说“好的政府”,把这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在梭伦改革中充分体现这一点的是
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
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
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
D.为所有的雅典居民谋福利
13.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14.
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以下对这则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①县的地位比郡高
②在战争中所获的新领土上设置县、郡
③县的出现比郡早
④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有利于中央集权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16.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故秦的强盛是必然的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3.选择题(共9题)

17.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8.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19.

下列关于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

下列关于电磁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21.

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的无机盐,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根瘤菌呈杆状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它是一种{#blank#}1{#/blank#},它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 {#blank#}2{#/blank#}.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它们的生活方式是{#blank#}3{#/blank#} .

22.

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含氮的无机盐,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根瘤菌呈杆状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它是一种{#blank#}1{#/blank#},它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 {#blank#}2{#/blank#}.有些细菌和真菌能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它们的生活方式是{#blank#}3{#/blank#} .

23.

已知方程组5x+y=3ax+5y=45x+by=1x-2y=5有相同的解,则a,b的值为(  )

24.

在时刻8:30时,时钟上的时针与分针之间的所成的夹角是(  )

25.

在时刻8:30时,时钟上的时针与分针之间的所成的夹角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