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7027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8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闭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01年到1911年新政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统退位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2003)

 
上面大事年表能够反映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发展的诸多历史。整理大事年表,从其中任选两个或多个史实,自拟一个主题进行分析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民族关系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羁縻制度既是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项重大政策,又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行政制度。依据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特点,“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是我国中原王朝统治周边少数民族的传统政策。唐朝立国之初就在西南、东北诸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但是,大规模地普遍设立羁縻府州则是在贞观四年(630)平定东突厥以后,到开元年间设置黑水都督府于黑水鞣竭部为止,百余年间,唐王朝先后在东北、北方、西方、西南、南方设置了八百五十六个羁縻府州。

——摘编自林超民《羁縻府州与唐代民族关系》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政府对蒙古、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的事务日益重视,设置了对应的事务机构,并且在中央设立了专门机构来进行管辖。例如,北洋军阀政府于1912年在内务部设立了蒙藏事务处,专门管辖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朱敏《试论我国近代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边疆地区稳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952年,中央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尔后,建立了省级自治区5个,地区级自治州30个,县级自治县122个。

——杨秀珍《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羁縻府州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国时期政府设立专门管辖少数民族地区机构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初期,内迁的一些蒙古贵族、军民由于不肯放弃游牧习俗,便在全国各地霸占农田,辟为牧场,放养马畜等。懂得马上得国,马下治国的世祖忽必烈,为了缓和已经激化的社会矛盾,一方面及时地派遣有才干的官员分赴全国各地,解决牧马地与农田的争讼矛盾。如对陕西有争议的钦马地与农田“按图籍以正之,讼由是息”,对云南王府畜马“度地置草场,构屋数十间使为牧所,民得以安”。另一方面,用法律限制各地蒙古军、探马赤军的牧马草地,使“军民各得其所”。对驿站户也明确规定:“诸站原有牧马草地,仰管民官与本站官打量见数,插立标竿,明示界畔,无得互相侵扰,亦不得挟势冒夺民田。”
——摘自洪书云《元代养马业初探》
(1)根据材料,概括元世祖养马政策的基本内容。
(2)根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世祖养马政策的作用。

3.单选题(共33题)

4.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后来清政府却要求“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即一是自己守约,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B.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C.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围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5.
1907年8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办机关刊物——《中兴日报》,胡汉民为其撰写发刊词,指明其创办《中兴日报》的目的是要在华侨中间宣传爱国、爱民族的学问,促使每个华侨爱民族、爱国家,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这体现了革命派
A.科学的革命纲领
B.在海外有广泛的影响力
C.鲜明的反清立场
D.对革命道路的理性探索
6.
1919年,孙中山以旁观者的姿态站在五四运动的边缘。参与五四运动的张国焘问忆道:“五期的一班青年对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党,也因其内部混乱及反日面目的不够鲜明,不寄大的希望。”这一回忆录可以佐证当时
A.孙中山害怕群众运动所蕴藏的能量
B.孙中山的革命进取心逐步衰退
C.国共两党对五四运动的认识存在分歧
D.国民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降低
7.
《清史十五讲》中写道:“道光帝1820—1850年在位,他的一生似乎与‘门’有缘……当然其中最核心的是国门——大清门……守门的道光帝恪遵古训,兢兢守成,铸成其一生的悲剧,同时亦为时代之悲剧。”造成道光帝“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A.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达到最高峰
B.“闭关锁国”政策使清王朝落后于时代潮流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动摇了统治根基
D.黄宗羲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的冲击
8.
“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9.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可以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总揽司法,委任审判衙门。又仿照西方宪法,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享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权利和自由,但强调必须在“法律范围”之内。这反映了
A.清末宪政运作之权操诸于皇帝
B.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
C.民众的自由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D.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清时机成熟
10.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写道:“战争的一方日本这时已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民族主义使它的政府和人民在共同的目标下团结起来对付中国;而作为另一方的中国,它的政府和人民基本上是各行其是的实体……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到冲突的影响,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作者认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B.国人民族观念淡薄
C.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D.北洋官兵贪生怕死
11.
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12.
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13.
从1937年到1942年桂林市人口增长2.16倍,西安人口增长46%,兰州、昆明增长35%,重庆1945年的人口从战前的47万增至124万~150万之间。这一现象
A. 是长期内战的连锁反应
B.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C. 是国内政局影响的结果
D. 主要归功于滇缅公路的开通
14.
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主要反映出
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
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
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
15.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唯一的对外通商出口城市——广州的关税达到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的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A.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外贸市场
16.
据有关资料统计,唐代前期长江下游18州进贡的丝织品有19种,唐代后期则达38种之多,其中以越州、扬州等地区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时
A.南方社会比北方更稳定
B.南方纺织业发展较迅速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7.
孟子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管理者)治之耳。有贱丈夫(民间商人)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材料反映战国时期
A.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B.官府垄断了商业和手工业
C.官府承认私商的合法存在
D.开始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18.
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
B.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D.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19.
欧阳修曾描述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广告中大肆称颂的笔竟然都是“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的劣笔。欧阳修的这些描述从客观上体现了宋代
A.印刷术推动了商业发展
B.理学盛行导致了道德滑坡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迅速
D.广告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20.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属下设有各种主管,如典作兵器铠甲的考工令、主管炼染的平准令、掌管婢缝制衣服及洗补的御府令、造作刀剑及其他器物的尚方令等。……仅就少府监来说,就有工匠19800人,将作监有15000人。据此可知
A.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
B.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
C.民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压制
D.官营手工业工艺传承的封闭
21.
民国初期的农村农产品市场,交易以农民之间的生活必需品交流为主,是一种农产品的余缺、品种调剂,是从一个农家流向别的农家,流出本区域的很少,更不要说流到外县、外省甚至国际市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造成的市场阻隔
B.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
C.传统经济模式的顽固
D.政府对农村管理失控
22.
下面是近代某一时期国内机制棉布占市场份额的比重统计图(单位:%)。据图可知,当时中国
A.逐渐享受到工业化成果
B.机器生产摧毁了手工纺织业
C.民族工业发展十分迅猛
D.进口棉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
23.
厘金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厘金制度的推行
A.解决了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足问题
B.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C.有利于西方国家占领中国的市场
D.成为阻碍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根本因素
24.
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冶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
25.
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农业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
26.
1935年4月成立的资源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主管重工业的主要机构,其所办各厂矿,分布均远离沿海,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国民政府的着眼点是
A.发展经济以便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B.为应对日本扩大侵略作持久抗战准备
C.加强中西部开发以改善民族工业布局
D.与地方实力派争夺利益与经济主导权
27.
迈斯基所著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1891年至1908年期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百分之五百六十六。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B.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领
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
28.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29.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30.
“中体西用”的文化观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风头甚健,洋务派以“体用”“本末”的关系来努力论证中西文化可以相容,能够互补,极力证明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洋务派极力宣扬“中体西用”文化观的根本目的是
A.调和中西文化冲突
B.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C.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D.遏制革命形势发展
31.
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
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
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展
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2.
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
33.
被喻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冯沅君,1923年开始小说创作,以笔名淦女士发表了《隔绝之后》,该书描述了女主人公在为她的母亲尽孝与为爱出走的徘徊中无从选择,最后以一死而得以两全的故事。这反映了作者
A.对女性权力意识的开拓
B.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C.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控诉
D.倡导妇女的全面解放
34.
章太炎强调革命党自身的建设,“优于私德者亦必优于公德,薄干私德者亦必薄于公德。而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较然明矣”。指出革命者必须“确固坚厉,重然诺,轻死生”,应该做到“知耻”、“重厚”、“耿介”、“必信”,要有“革命之道德”。他主张
A.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革命的热肠
B.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
C.用革命唤醒民众,增进反清的力量
D.用文章呼吁团结,增进光复的机会
35.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极力提倡西方的“个性自由”和“理性主义”,同时又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中对墨家“非命”思想推崇备至。据此可推测胡适
A.主张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东西方价值理念有相通之处
C.以墨家思想来否定儒家思想
D.肯定了墨家学派的个人自由思想
36.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4.选择题(共1题)

37.商场里的数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3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