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 16 至 18 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 即“东学西渐”。16、17 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向中 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欧洲人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引进和改造,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的文化、 哲学和社会制度。欧洲也由此而发达。在“东学西渐”的时候,中国这个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却因自身的保守正处于衰 落之中,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 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 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这就是“西学东渐”。
---摘编自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东西文明的交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应客观全面且有史实依据)
材料 在“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 16 至 18 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 即“东学西渐”。16、17 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向中 国文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文明的顺序是相似的。……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欧洲人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引进和改造,同时也变革了欧洲本身的文化、 哲学和社会制度。欧洲也由此而发达。在“东学西渐”的时候,中国这个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却因自身的保守正处于衰 落之中,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 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 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这就是“西学东渐”。
---摘编自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东西文明的交流”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应客观全面且有史实依据)
2.
材料一 近年英、法、俄、美、德诸大国角立争雄,创为万国公法,以信义相先,尤 重邦交之谊。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战国殆远胜之。其构兵中国,犹辗转据理争辩, 持重而后发。此岂中国高谈阔论,虚骄以自张大时哉?轻重缓急,无足深论。而西洋立国, 自有本末,诚得其道,则相辅以致富强,由此而保国千年可也。不得其道,其祸亦反是。
行海日记一本,循览再四,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及者,如置身红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 但很可惜,能如李鸿章一样欣赏的人少之又少。《使西纪程》出版后,激起了轩然大波,指 责谩骂之声遍及京城内外。尤其是在京师,朝野舆论哗然,义愤填膺,甚至到了无不切齿、 口诛笔伐的地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西纪程》在国内引起不同反响的原因。
——据郭嵩焘《使西纪程》(1877 年)
材料二 总署钞寄《使西纪程》后,李鸿章得以先睹为快,并大加称赞道:“总署钞寄行海日记一本,循览再四,议论事实,多未经人道及者,如置身红海、欧洲间,一拓眼界也”。 但很可惜,能如李鸿章一样欣赏的人少之又少。《使西纪程》出版后,激起了轩然大波,指 责谩骂之声遍及京城内外。尤其是在京师,朝野舆论哗然,义愤填膺,甚至到了无不切齿、 口诛笔伐的地步。
——杨锡贵《郭嵩焘<使西纪程>毁版述评》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对欧美诸国的认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使西纪程》在国内引起不同反响的原因。
2.单选题- (共5题)
3.
在古罗马人的意识中,有法与法律之分。法来自正义,指向公正、自然和神意;法律来自权威机关制定出来的规则,包括“限制和禁令”。西塞罗说“如果某个规则不应当被确定为法,确认该规则的法律则是无效的。”材料表明,古罗马法
A.主要表达自然与神意 | B.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
C.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 D.根据统治需要而制定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一边倒”政策
A.使中国加入了进步的社会主义阵营 |
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
C.独立自主选择了符合国家利益的政策 |
D.清算了国民政府时期的不平等外交 |
5.
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中指出:“维护亚洲的持久和平和集体安全,需要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为了保卫亚洲及世界和平,中国人民极其希望印度支那的战争能够早日停止,印度支那的和平生活能够早日恢复。”这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年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 B.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 |
C.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 D.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
6.
明朝时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发展。明清时期“佃富农”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
A.土地兼并进一步强化的趋势 | B.农业生产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 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改变 |
7.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