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13题)
1.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
B.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
C.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
D.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
2.
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的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A.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
D.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
3.
清代捐输(即由士民报效,向国家捐献财物,政府对捐输人给予奖励)盛行。按旧制,捐人须赴户部领照,款项归户部拨用。咸丰以来,政府同意户部发空白文武职衔及贡、监生执照给地方省府,捐输人可直接在地方缴纳财物。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A. 西方国家进一步加剧对华侵略
B. 绅商群体的经济实力发展壮大
C. 农民起义对清政府财政的冲击
D. 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吏治腐败
4.
***指出:“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导致“宪法”具有这个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
B.人民代表大会制尚未建立 |
C.新民主主义的过渡尚未结束 |
D.社会主义工业化尚未结束 |
5.
《国语•齐语》“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
C.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 |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
6.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
C.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
D.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 |
7.
17世纪初的西班牙劣币狂行,一夜之间黄金白银都不知流到哪里去了,市场上充斥着劣质的铜币,用这些铜币去抢购粮食,会累坏体质虚弱的无产者,因为一口袋粮食恐怕需要一口袋铜币。不无夸张的是买一支蜡烛要付出二倍的铜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罗马天主教会的盘剥 |
B.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
C.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 |
D.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
8.
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 1890年 | 1908年 | 1920年 |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 11.74 | 22.99 | 66.10 |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 12.09 | 21.64 | 12.84 |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
9.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该守则
A.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
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
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
D.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
10.
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
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
11.
1920年1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文言文一致之效。”4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1922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 |
B.表明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
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 |
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
12.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
C.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 |
D.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