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启蒙时代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
材料二: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都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与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oo tand the Chinese,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这种形象泛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材料三:“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的头像。在斯诺为***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带着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瘦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环球时报“复兴之路”
(3)材料中“红星耀中国”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材料四:1958年美国入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六个阶段;①尊敬时期(18世纪),②轻视时期(1840-1905),③取善好施时期(1905-1937), ④赞赏时期(1937-1944),⑤清醒时期(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四中的第④和和⑥两个阶段“中国形象”形成的原因各是什么。(5)从“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 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6分)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6分)
材料三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新闻网《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3)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2分)分析其中原因。(6分)
材料一: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它金属制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它所想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世界市场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材料二:20世纪初,世界市场由“看不见的手”操控着。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大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率,导致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
——《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2)材料二反映出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存在什么问题?它导致的结果有哪些?材料三世界现代经济大事年表(部分)
1944年 | 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 |
1947年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签署 |
1949年 | 苏联等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
…… |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995年 | 世贸组织建立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初期世界经济体系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有人说,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观点。
2.单选题- (共6题)
A.重视证据 |
B.公平公正 |
C.契约至上 |
D.注重程序 |
A.苏联扩张导致美国百姓对苏好感度下降 |
B.美国百姓对苏敌视是冷战的主要原因 |
C.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义有其社会必然性 |
D.杜鲁门主义导致多数美国百姓敌视苏联 |
A.西欧稳步推进一体化,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推行新型区域合作 |
C.苏联制造古巴导弹危机,使美国处于战略劣势 |
D.日本成为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世界经济强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 B.商帮势力崛起 |
C.手工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A.改变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
B.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有市场化倾向 |
C.是对公有制和计划体制的否定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